“限”下的2011


  尽管“限”字当头,但也可以看到在“限”之下中国在尝试进行一种“放”。这一限一放,其实也体现在中国对自身经济增长内心的担忧和焦虑,希望通过一限一放来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从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011即将过去,回顾今年,最大的主题字就是“限”。“限”这种宏观调控思维的流行,凸显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今年最大的“限”来自于房地产这一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限购、限贷是这轮自2010年4月开始以来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的最主要办法之一。实质上也是在这种严厉的行政手段调控下,到2011年11月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明显到了拐点。绝大多数城市已经出现房价同比下降,部分城市上涨幅度也仅在1%以内。考虑到5%以上的CPI增速以及2010年房地产同比价格增长的程度,表明目前房地产的调控推动房价下降已经取得了实质的效果。

  房地产之所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最核心的一点还在于其牵涉面甚广。房地产业成交量大幅下跌,价格开始出现拐点。这种局面直接冲击到三者的利益,开发商、地方政府、房地产关联产业。对于开发商而言,为了自身生存的根本利益无疑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反对这种存在一定缺陷的房地产调控,这里面任志强就成为代表人物。对于地方政府,肯定不敢公开与中央政府对抗,但肯定也会通过不断的小动作来绕开中央政府的调控,乃至出现了佛山等公开想改变限购规则的城市。当然胳膊扭不过大腿,地方政府的种种难受也只能顺应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对于房地产关联产业而言,其发声不强烈,但其也通过GDP逐季下降来表示其压力。当然中央政府已经通过大规模保障房建设来减轻这种需求减少的压力。

  可以预见,对房地产调控的这种“限”在2012年内还很难取消。一旦取消,从经济角度上说会导致前功尽弃,继续让中国经济远离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泡沫风险。从政治角度上说,决策层不希望因为这种朝令夕改、半途而废影响到十八大后主政的威信和外界的信心。

  其次今年一个“限”来自于汽车业。北京对汽车限购后,对汽车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北京作为重要的汽车市场,出台限购政策无疑对各地的城市表明:当汽车拥有量超过城市交通承载量的时候,限制汽车发展成为一种必然。尽管目前只有北京等为数不多的城市限购,但无疑,在未来,汽车产业发展带来的承载量问题已经摆在案头。2011年汽车业增速从以前的迅猛到现在的几乎零增长已经表明这种趋势。

  还有一个“限”在于铁路限速。自723铁路事故以后,出于对铁路安全的考虑,政府对动车和高铁的速度进行了很大程度的降速。包括刚开通不久的京沪高铁、成都到上海动车等。这种降速从某种程度是对中国铁路大跃进的一种纠正和反省,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粗放式模式的一次自我批评和否定。

  其实今年最大的一个“限”是对经济增速的限。自从十二五规划确定7%的GDP增速以后,决策层对经济增长的速度实质上已经出台了很多“限”政策。比如货币政策从紧,比如对房地产、汽车业这两大支柱产业的限制,比如对土地指标的严厉控制等。再加上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对中国外需市场的冲击,这种限实质上已经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2011年中国尽管“限”字当头,但也可以看到在“限”之下中国在尝试进行一种“放”。“放”主要体现在:对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放”,对保障房建设全力“放”、对海洋经济“放”等方面。这一限一放,其实也体现在中国对自身经济增长内心的担忧和焦虑,希望通过一限一放来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从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