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7日上午8时30分,“朝鲜人民敬爱的领袖, 21世纪的太阳”金正日先生落山了。朝鲜举国如丧考妣,这和1976年毛离开后的中国何其相似乃尔。
——作者题记
中国民主习惯还没有建立起来,有两个因素值得重视:一是政府和党把民主视为洪水猛兽,二是一些鼓吹民主的知识分子把民主放到了神坛上。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执政党及其代理政府往往倾向于视民主为洪水猛兽(专政在本质上一定是反民主的)。解放前新华社高调宣传的“民主”一词在建国后变得不伦不类:很长时间成了国家领导人的手纸,民主似乎成为了代表资修的大毒草,更有段时间荣享敏感词汇待遇。加之建国后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和阴谋阳谋,不独中国人缺乏民主的习惯,更缺乏对民主的认知了。
同时,从历史传统上我们找不到民主范式,更有一些知识分子把民主高举,使之身穿西装脚蹬皮鞋俨然阳春白雪,普通老百姓错觉民主是精英之事。然而实际上,民主是一个很下里巴人的东西,它根本就不在神坛之上。
从概念上来看,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民主的本质就是公民意识(其根基在于契约理念)。它和民众的素质没有本质的必然联系。
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涵盖内容相当广泛:选举国家总统是一种民主行为,参与游行示威也是一种民主行为,反抗暴力拆迁起诉粗暴执法提起行政诉讼又何尝不是民主行为。民主行为绝不仅仅与那些宏大的主题相关,民主更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
英国有一个叫Demos的机构,他们主张推行日常生活中的民主,把民主日常生活化,通过各种参与机会,表达自己的意志,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才是民主的真实本意:与自身权益相关,建立契约利用规则博弈。事实上,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己日常生活做起养成民主习惯,庄严肃穆的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由一己进而到一乡一镇、一县一省,中国何患民主不成?
诚如韩寒所言,很多国人眼中的自由,与出版,新闻,文艺,论,选举,政治都没有关系。但是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在一个契约原则下,我们会慢慢形成习惯:借助出版,新闻,文艺,选举甚至政治来发出声音表达诉求争取利益。这次广东WK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懂得在现有体制下寻求舆论和媒体的帮助,他们更愿意让信息透明。
有了契约关系,政府机构想要向老百姓征收两毛钱的税,那也需要通过一个真实博弈的过程,公民是有权力拒绝,甚至有权力让政府下台让政党滚蛋。
当然我们也明白,民主不是万能的,就像毛金都不是万能的一样。民主不会自动带来美好人性和幸福社会。比如卢旺达曾建立了民主制的国家,但是结局似乎并不美好。于是有人大做文章。这在我看来显然是别有用心,就像一个患病的人吃饭撑死了,我们不能据此就认定医生的药方不管用,毕竟药不是万能的。况且卢旺达并非失败于民主,而失败于人心和种族冲突。民主是必要条件,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但民主并非唯一,不是充分条件,不可能有了民主就一切都好了。 民主未必能快速的带来经济的繁荣,甚至可能因为博弈和讨价还价带来效率的丧失,但是民主确实是民众福祉的基石。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公权力既没有可能随随便便拆除一个乞丐的窝棚,更没有任何强权可以剥夺一个企业家的别墅,民主让人有生存的尊严,而尊严是幸福的保障。
民主既然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行为习惯,那么民主本身就有一个演进和完善的过程。我们这些农家子弟刚开始进入城市的时候,男孩子不熟悉抽水马桶女孩子不会用卫生巾,这并不值得惊奇,但是不长时间我们就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我们懂得过马路等绿灯走人行横道,这个习惯需要一个过程。
或许我们也可以举台湾作为对照:台湾刚开始推动民主化进程的时候,也是问题丛生鞋子飞舞,但是经历了这个过程台湾的民主有了很好的发育,甚至成为了“亚洲与世界民主的灯塔”。如果不去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台湾的民主可以从天上掉下来吗?
如果说台湾的民主是个婴儿,婴儿有可能会在大街上撒尿可能会走路歪歪扭扭,但是他已经是人,他会长大。我们看今天的中国大陆,我们还不够一个婴儿的资格,哪里有可比性呢?
改革和民主其实就是一场讨价还价的过程,这种讨价还价和我们去买苹果买土豆的讨价还价没有本质区别,也并不格外崇高。民主是一种开明的自治或者善治。它既不是洪水猛兽杀人如麻,它也不是神坛上的器具闪耀信仰光芒。民主不仅仅卫护穷人利益,也卫护富人利益,有了契约的建立,所谓的体制内部的个体也在保护之列,那些官员们就再也不用担心出现被打的官夫人和被和谐的官老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