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俊卿的希望与失望


卢俊卿的希望与失望

 

20111126日,央视2套《经济半小时》栏目对卢俊卿及其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以下简称“世华会”)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如潮般的热议,形成第二轮猛烈的冲击波,再次将卢俊卿由希望推向失望。

从卢先生的身心状态来看,虽为风华正茂,又怎堪各大强势媒体如此这般的轮番狂轰滥炸?他,许将在湍急的漩涡中沉没,抑或锤炼得更为坚强。

本着兼听则明的原则,笔者查阅了一些关于他的资料,从那些零散的只言片语中,已然看出他清晰的人生轨迹:生于贫穷,奋发图强,回顾前瞻,点燃希望,理想尚未功成,却冷不防成为愤青们讨伐现有慈善体制的一杆长枪,有关部门敷衍塞责、规避慈善漏洞与真空问诘的一堵防火墙。

作为枪,愤青们狠劲儿为其填料:合影经济、伪慈善、敛财黑幕……仿佛卢先生一脸的大恶大奸相;作为墙,有关部门至今仍是众人明白我独迷,犹抱琵琶半遮面:离岸社团、无力监管、制度缺失……宛如所有的过错都可以交由世华会承担。

其实,枪向所指,众皆明了,并非卢俊卿这等苍海一粟,实为中国慈善之体制;墙之生得冤,谁让你能够假以缓冲压力、转移视线,大包大揽有关部门之责?

震耳欲聋的嘣嚓咚呛声中,卢先生及其世华会腹背受袭,成了真假忧国忧民者口诛笔伐、拳脚相向的气囊、看客们聊以打发闲暇的戏耍对象。这,或许就是国人的天性。只可怜卢先生那一腔苍生平等幸福博爱的愿望,顷刻间被汽化!

媒体此伏彼起的“披露真相”也好,“揭黑”也罢,这些都无可厚非,此乃其职责之所在;既然允许修建高楼大厦,就必须接受安全监理。可时至今日,就连重量级的央视所披露与揭开的,也不过是一种不为看客所接受的原本普通的商业运作模式:卢先生及其天九公司以会议为形式,就一些经济社会的热点、焦点与疑难问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其华商会员传经送宝,搭建华商之间商务洽谈的平台。

简言之,卢先生和他的天九公司所卖出的东西,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又附加值极高、知识含量充裕,有着潜移默化提高受体素质作用的软件。至于会员入会享用这些软件的费用的高低,会友层次的高低是否影响入会,那就只能是交易双方的事情了。

自打人类社会进入物物交换的时代开始,只要存在买方,就必然存在卖方,双方各取所需,但并不一定完全等价。这,就是商业的自然法则。谁不知黄金有价、知识无价?

就因为华商协会再借这个平台倡行善举,便被人依据商业+慈善≌伪慈善的逻辑,盖上假慈善的印戳。这样的鉴定结果,得当吗?

卢先生开始有些失望,他真的是始料未及,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未见呈现质的提高;他与他的世华会犹如改革开放之初的试验田,亦酷似开发区干线上的一桩临建。原本希望在法治的环境下,摸索出一条从商与行善相结合的新思路,却不料被一浪高过一浪的必须强拆的人治呼声所湮没。

再看此时的卢先生呢,依然在群起的声讨声中,我行我素地奔走于宁夏等地,继续证实慈善是否必须与商业相分离的逻辑的正确性,并以孱弱的声音对着大海说:“苍天呀,我的善举违法了吗?大海呀,我所犯的罪行在哪一点上?”海潮的声音太大,无法听见他的回音……

孤舟飘摇,执着而又揣着希望的卢俊卿,是否又多了几分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