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门 的 创 造


  

石 门 的 创 造

  ——文化汉江考察日记之六

  第八届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省荆楚文化研究会顾问 杨斌庆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古代没有炸药,石山隧道是怎样开通的?古人的智慧真使我们吃惊,我们参观褒斜栈道上的石门隧道,解开了这一谜团。

褒斜道是我国最早的栈道,因褒斜二谷而得名,全长470华里,褒斜道南出褒谷穿越七盘山有一段隧道,史称石门。其开凿年代距今已有1900余年。

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在褒斜栈道七盘山下,修建的一截隧道高3.75米,宽4.2米,长16.5米,可以并行两辆马车,洞内没有斧凿痕迹,完全是古人用火烧水激和醋激之法开凿而成的。它是世界上最早用于通车的人工隧道,被誉为古代土木工程的第三大奇迹(另两大奇迹为长城、运河)!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创造领先于世界!

工程之奇险不仅在于隧道。在我们看来,“栈道”也很了不起。在古代人工修建的栈道,翻山越岭的有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骆谷道等,翻越大巴山的有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栈道是古代先民在峭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通道。《战国策·秦》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栈道述说着昔日沟通天堑的辉煌,彰显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是书写在山水之间,峭壁与悬崖之上的中华民族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栈道”久远的历史,开凿者的巧夺天工,以及附着于栈道崖石之上的珍贵石刻、美丽传说,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栈道对历史上的政治、军事有重大意义,对经济交流、文化繁荣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古人既有武功,又有文治。石门崖壁上有100多方古代摩崖石刻。其中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石门十三品”最为珍贵。《石门颂》、《石门铭》都是汉碑书法精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梁启超《碑帖跋》云:“《石门铭》笔意多与《石门颂》相近,彼以草作隶,此以草作楷,皆逸品也。”日本书道联盟珈理事长、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曾三次来参观石门石刻,19853月第一次参观后,即兴挥毫题书:“汉中石门,日本之师”八个大字,多种媒体报道后,产生了国际影响。

在《石门十三品》中,有一幅“衮雪”二字,为曹操所书。曹操因“滚滚褒河之水飞浪击石,犹如白雪”触景生情,故而书之。有人问他“衮字为何不写三点水?”操曰:“江中之水甚多,何须画蛇添足!”这一故事为后人津津乐道,传为佳话。

石门褒河之褒谷是周幽王喜爱的妃子褒姒的故乡。女讲解员讲到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竟用上“烽火戏诸侯”的技俩,结果“一笑失天下”,导致周朝灭亡时,愤愤不平地说:国家的灭亡是君王的责任,哪能怪罪一个女人是红颜祸水?而且褒姒不笑是有原因的。可能她的父母在战争中被杀,可能她不能与自己心爱的男朋友在一起,可能她不喜欢宫中明争暗斗的生活。女讲解员的激愤引起了游客的共鸣。是啊!君王是决策之人,谁叫周幽王爱美人不爱江山呢!

这位女讲解员的讲解,也是一种创造,她用古人的故事引出了一个重大话题,引起了游客的浓厚兴趣,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