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 崔 嵬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语出《三国·曹操·龟虽寿》。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同年七月,统领大军出卢龙寨,日夜抄道疾进,讨伐乌桓。大军一到柳城,即大败乌桓骑兵,杀死了单于蹋顿。袁绍之子袁尚、袁熙从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孙康处。曹操手下的大将知情后,谏曹操乘胜出击,拿下平州,剿灭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孙康与二袁不和,若马上进攻平州,定会促使彼等合伙抵抗,决定静观,以待他们自相残杀。不出数日,公孙康果然将袁氏兄弟的头颅呈送过来。曹操北征乌桓、统一北方的大业就此完成。中秋刚过,曹操班师回朝。大军经过十多天的艰难跋涉,走出了满目荒凉的柳城,来到了河北昌黎。此处东临碣石,西邻沧海。曹操屹立山巅,眺望大海,当时正值夕阳西下,碧海金光,远处的岛屿若隐若现,近处的海浪拍岸击石,大自然壮观的景色令其诗兴大发,脱口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返回军营之后,曹操仍旧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息。他想:北方的袁绍、蹋顿虽然已讨平,南方的孙权、刘备却仍然各窃一方。祖国的统一大业还任重而道远。曹操是年已五十三岁,统一的伟业豪情激励他疾步案前,挥笔而书:“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对事业的忠诚和负责的精神在这几句诗中被清晰地印刻在世人的脑海和心田中。曹操生于公元154年,卒于公元220年,享寿六十六岁。始终为汉而奋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千百年来一直是年过知天命后仍致志于事业上的人用以表白和自我激发的名句。在二十世纪后半世纪,中国普遍流行的“小车不倒只管推”的表白和口号恰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现实朴实版。

作为人的一生,确实应该有千里之志,作为人这一种动物,他与别的动物的一大区别也在于人是有志的,而且人之志还不是什么短志,常常是长达千里之志。有志也是人长寿的一种动力源。在这里还要有这样一种认识,千里之志要渐趋,瞄准目标,日趋一寸即可,若能日进一尺,当幸甚幸甚。                            

伏枥表现了马匹伏在槽上,形象地显示了马匹受人驯养。每一个人都受到家庭的养育,群体的关照,社会的培养,民族的熏陶,国家的锤炼,人类的感召,这些全是人们的伏枥历程。中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曾有《病中斗》诗:“我行虽彳亍,岂甘伏枥哀。驱驰绝广漠,腾跃越崔嵬。充分表白了受到国家、民族、社会、群体和家庭的树育,当跨出越崔嵬之步,更应腾跃而起,雄踞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