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健 春英:远古的神农架


熊健 春英:远古的神农架

神农架有着古老的地质演变史和古老的生物史。

神农架在地质学家那里始称“神农架群”,或“扬子准台黄陵台隆”,或“古海鄂西海湾’,,随着燕山运动一一喜马拉雅山的隆起而最后成为高山大川。‘沧海桑田,在地球的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经过百万年演化,神农架最终被雕塑成现在的雄丽地貌。

    神农架为大巴山东段余脉,其最高峰“神农架顶”海拔3105.4m,被称为“华中第一峰”。神农架山系象叶脉状向四周延伸,东接荆山,西依秦岭,南滨长江,北临汉水,纵横千余里,构成了高山大谷的地貌,复盖整个鄂西北,囊括有历史传统的十多个县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其间至今仍栖生着许多珍稀的植物,深藏着许多举世称奇的飞禽走兽。既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园,也是提供神农架的古生物生存演变历史的实证。有位古生物学家曾这样写道:“神农架一一揭开了地质学上最引人注目的奇观之一的序幕。地壳的水平地层7000m,大深谷达千米左右。它代表了地质学家对地球历史所划分的从寒武纪到新生代每一个伟大时代几乎地球上各种气候的生命都在这里有生存,并充分维护生命各种环境。”(1980年《野人考察资料())他对神农架的古老地质演变史和古老的生物史作了精辟概述。

    神农架也是早期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区域之一,有着悠久的人类开发史。除传说神农曾在这里采药之外,解放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神农架的朝阳河谷发现了一、二百万年前的石器,石斧,还有汉墓群……

    《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有人考证《山海经》为古楚地原始民族文化之大成。神农架作为古楚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诸多的地名在《山海经》中不可避免地被提到,著名学者徐显之和刘民壮等对《山海经》的古名作了今释,其“释”都涉及到神农架地区(徐显之的《<山海经》探原》,刘民壮的《中国神农架》),如《中次八经》中“凡荆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状鸟身人面。”徐显之先生注:“此《中次八经》地区,是今鄂西北一直到鄂东北地区,这个地区与鸟身龙首和鸟首龙身的江南地区接近,是纯粹以鸟为图腾的”。文中提到的“景山”即今神农架东北部的送郎山脉东段与古水(原名鼓水)、房县的交界山(见清《房县志》地图)

  “景山”一词在《荆州记》中亦有所载:“景山东与荆山连接,有沮水源山焉”。荆山地处今南漳与保康县之间,且沮水之一源,它发源于新华乡的唐扎营与欧店的油山。可见,古代荆山是指神农架这一地区。

    此外,神农架在《山海经》中的古名叫熊山。徐显之在释《中次九经》时说:“熊山是巴人集中的地区。”学者温少峰在《<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次九经)地理考释》中引“熊山”:“又东一百五十里,日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入神人,夏启而东闭,是穴也,冬启而必有兵“一条考释时说:“我们疑此熊山,可即湖北兴山神农架的古名。经文‘熊山’、帝也,可见此山之地位”。《清《兴山县志》找:“老君山最高处曰神龙架”,也叫神农架,因‘龙”与“农”在古时可通假互用,也即神农氏传说的根据之一。

    袁坷在《山海经、大荒西经》的释文中指出:“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爱在的灵山,疑即巫山(亦即禹攻云雨之山)。”又云“恝恝之山,当在巫山附近,又云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忍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大”。徐显之解释为:“十巫是个部落名称,包含十个民族,十巫住在灵山,即巫山。这里l上高且险,一径通天,出产名贵药材。所以说‘以此升降,百药爰在’。”这百药爰在的地方,很可能是神农架主峰一带,因小神农架下谷的乌云顶与巫山相连。且徐显之又说:“岷山地区包括岷山、大巴山、巫山山脉,延绵于川甘陕鄂等省边境,这一带是我们祖先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

    神农架”与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有没有联系呢?如果有,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拙以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三峡一一神农架是炎帝神农传说地带,即神农文化圈。

    徐显之在《<山海经>探原》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山海经》是一部氏族社会志。”书中称“炎帝之孙的互人国”特别值得重视。现查炎帝神农氏的族谱:炎帝一妻听沃—子炎居一一节并一一戏器一一祝融一一共工一一术器一一后土一一噎鸣一,一后土一一夸父。其女系为:女蜗(精卫填海)一一帝女化为草(即灵芝、亦即屈原的“三秀”)而媚人。这三秀之灵芝,正产生在三峡巫山一带。据民间传说,帝女谣姬助禹王开三峡治水,瑶姬化为神女峰。从地理上看,相距不远的神女峰与神农架主峰相对挺拔,也可推测出神农架是神农氏活动区域之一。

    又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曾存在过罗、扬(扬子国)、巴、庸、麋、楚诸国。巴人和楚人向成王所献的贡品中,有比翼鸟,毛人(野人)。“野考”学者们认为:这珍贵的鸟、毛人可能出产于巴山老林的神农架。另外从民间习俗遗风来看,神农架也有巴、濮、楚的遗风,据《天下郡国利病书》69卷载,濮人(巴人一支,今土家族)用“白练缠头,衣尚青碧,背领袂绦,俱刺文绣,棠裤复膝……女结摄髻,饰以簪……婚则论财。丧则戚邻咸集、把古()作乐至夜。”这与神农架一带解放前的服饰、婚事,特别是把鼓作乐至夜的丧俗如出一辙。

    在诸多方国中,还应注意的是罗、巴、楚三国。

    (罗子国)和楚,在西周早期同时迁于荆山与房(房县),均受封于西周。罗为扑鸟狩猎的民族,罗后来成了姓氏,取“网罗”一之意:

    邰思《姓解》载:“罗、接颛顼之末裔,受封于罗国,今房陵一也,一子孙以国为氏。”

   《姓考》云:“罗国即房州也,后灭于楚。”

   《中华姓氏通书》亦曾明确指出:“房县地处鄂西山区,位于大巴山神农架这个著名原始林区附近,古代是狩猎的理想之地。”

    以上记载都表明“罗国”在神农架一带。其实一占罗国还包括了兴山县的酉北地带。据《兴山县志》卷一载:“兴山旧为楚始封地。”(注:罗国后被楚灭)《旧唐书·地理志》:

  ‘兴山县旧治高阳城。高阳城在兴山县西,楚旧城也”。旧城与现在的神农架更加邻近,高阳城名沿用至今。罗与楚共处时间不长,罗在房县生存时间据《左传·恒公十二年》注,是从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后被楚灭,其族被赶到了宜城、枝江和泪罗一带。近人考证泪罗是屈原的故乡,于是又有屈原与罗为近亲的说法,其确凿论据是屈原自称为“颛顼之首裔”,这与罗为‘颛顼之末裔”相应。

    巴国巴人为伏羲氏的一支,属羌人系统。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志》载:“西周初期受王室分封,在汉水流域建立了巴国。”西周中叶,巴人定居在汉水之南及荆山以北地带,包括整个房县。清同治年间修的《房县志·兵政》云:“房地辽阔,旧为巴山老林”(即今神农架一带)。《史记·秦本纪》记载了平定长信侯缪毒之乱后:“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家,家房陵。”巴在西周中期入房县,直到春秋末期。

    其次是扬子国。扬人原在陕西中部黄龙县,西周晚期宣王夺其地,封其子尚父,后被周移封于房县西南的一百二十里的扬子山至神农架的北部边缘(1993年第3期《湖北方志》武侠·武仙竹著《房县先秦时期的历史沿革》)。后扬子国又被楚赶至长江下游。

    楚兴于荆山,楚先王熊绎“辟在荆山,以启山林,桑弧桃矢,华篓篮缕,”艰苦创业四年多后被周成王分封为楚。后来楚不断强大,其疆域也与日俱增‘据史界考证:楚在熊渠之时,以荆山为中心,其西境到今神农架尼叉河,以老界山为兴山高阳界山(引文同上)。在周武王时,楚占领了濮地(房县东部),又赶走了罗子国、扬子国(公元前6的年),后又灭了彭国(房县中部),吞并了麋、庸、巴三国在房县西南和东部的土地,于是楚占领了房县全境(神农架位于原房县之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