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针对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校长在某酒店最大“总套-B”包间邀请全年级排名前19名同学共进晚餐的事件引发网友的热议,理解者认为“教育应有宽松的环境,不必过度敏感”,反对者认为是“唯分数论的极致盛宴”、“ 人为刻意扩大教育不公”。 (2011年11月28日北京晨报)
作为师长,与学生一起吃顿饭,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况且师生交流沟通方式多多,并无拘囿。据此笔者以为,校长和学生“共进晚餐” 理当无可非议。然而,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校长肖明华的这顿“晚餐”却不一样:一是和校长吃饭的入围标准是年级前三名,二是把和校长吃饭当做了一种激励学生的手段,三是吃饭的规格为某酒店最大“总套-B”包间。于是,在用心良苦的别出心裁中,一顿原本无可非议的饭局吃出了不同的味道,也吃出了教育的弊端种种和误区多多。
其一:老师也好,校长也罢,和学生一起吃饭的目的就是为了增进交流、强化沟通。与那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校长们相比,肖明华校长能够想到与学生一同共进晚餐,诚然难能可贵。但在“教育不公”已成为社会诟病、“学生歧视”已成为社会不满的当下,他“从4000余名学生中遴选出了19名‘尖子生’,只有第一名才能挨着校长坐”的精心设计,无疑是“红领巾”和“绿领巾”来区别优生、差生的翻版。而这种所谓“品位高雅”、“追求卓越”的“激励”,也无非就是要告诉其他学生“成绩代表一切”、“分数代表一切”罢了!而这种刻意的区别对待,无疑也会给更多的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优的更优、差的更差。
其二: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把“与校长共进晚餐”当做对学生的激励,显然是一种特权意识的误导。在校长看来,他是学校的权威,是权贵的象征,于是他能和学生来一次“共进晚餐”,就是对学生天大的恩赐;而在学生看来,只要学习成绩好、分数高,就能接近校长,就能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于是在校长自以为“尊贵”和学生“激动的泪水”当中,校长本人的特权身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学生则无疑会陷入了特权崇拜的深渊。
其三:有报道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不仅每月有和校长共进晚餐的机会,每次10到20人左右,地点就在校内的食堂,有什么吃什么,学校事先会贴出通知,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而在中国,很多老师和学生一起吃饭也都是极其随便和简约的。而肖明华校长却不一样,他选得是某酒店最大的“总套-B”包间,尽管报道没有说明“晚餐”的菜肴价格,但其费用高低大概也能设想出个一二。对此,我们很是疑惑:和学生吃顿饭有必要如此奢华浪费么?既然校长和学生吃饭可以让学校买单,那么教师和学生吃饭该不该也有学校买单呢?——鼓励优秀不是不可以,但须有节制,不能过度。因此,“总套-B”包间的豪华礼遇,除了会给埋下学生一个“学而优则贵”和“权者无惧”的种子以外,几乎不会获得其它任何方面的激励效果。
教育是用来培养合格公民的,不是用来培养“权贵”的;校长是用来领跑教育的,不是用来展示“特权”的。笔者在想,设若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与校长共进晚餐”没有资格限制、既有“尖子生”也有差等生;设若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与校长共进晚餐”只是一种和学生的朴素交流方式,而不是什么权贵式的奖励、激励;设若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与校长共进晚餐”是在食堂、一般饭店或者校长家中,而不是什么“总套-B”包间。我想,或许大家也就没有如此之强烈的质疑与反对了,或许中国的教育也就会以此为例而能迅速走出“分数决定一切”的重重阴霾了!
(李吉明2011年11月28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