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刘邦领导得失的现代启示
廖仁平
关键词:领导学 管理学 刘邦 历史经验
提 要:通过简介汉刘邦用人故事揭示了领导的高级策略。
整个楚汉相争时期,刘邦没有出过一个金点子,没有亲自领兵打过一场胜仗.刘邦好象是最无能的领导,遇到麻烦时他只有两句话:“为之奈何?”和“计将安出?”。然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段文字却记载了刘邦独特的领导魅力。
彭城大战是刘邦、项羽的第一次正式交兵。从此战中可以充分看出刘邦不知兵不懂军事。这一仗,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奇迹般地败给了项羽三万精兵,不但损兵折将,还赔上了父亲、妻子,浩浩荡荡的诸侯联军就此瓦解。
但刘邦能及时地从谏如流、知错就改,在否定与超越自我中不断完善,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刘邦攻入关中,“意欲留居之”,樊哙力谏,遂急还灞上;刘邦见郦生,郦生指责他踞傲,立马改正;刘邦不用韩信,经萧何劝荐,择良辰摘吉日、沐浴斋戒,为韩信登坛拜将;有人劝刘邦说关中是要地,不能建都洛阳,刘邦马上决定建都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刘邦也想西撤,张良劝他说,“不要管什么条约不条约,要马上进攻”,刘邦立即东进追击项羽;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与之相反的是项羽,项羽身边只有一个有用的谋士范增,却是一句劝诫也听不进,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因此决策失误(在人和事方面都重大失误),导致堕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刘邦的用人水平远超三国曹操及诸葛亮等人。三国曹操会用计策,懂尊重人才,得到长江以北地区,是因为他达到了领导的第三重境界:亲而誉之;诸葛亮的治理和用兵在当时无出其右,但是他亲历亲为,严格管束,却落得国力日衰最后败亡的下场,因为他仅达到了领导的第二重境界:敬而远之。刘邦的领导,成功地达到了第四重即“不知有之”的最高境界。曹操是在自己的指导下用人,人才的作用是“佐”;诸葛亮是在自己的管束下用人,人才的作用是“使”;只有刘邦,把人才用到了“臣”的位置上。当他说出“为之奈何?”和“计将安出?”时,其实是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属下的积极性,一步步地把他们培养成自我领导者,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全面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于是“善于将将”的超级领导者刘邦就轻轻松松地在短短七年内平定了天下。
从汉刘邦成败故事中可以初步看出:领导者本人不一定非得有多么了不起,但是他们周围一定有一群了不起的人才。领导能真诚且有效地集合众智,领导者居于人才之上,但人才们却能在没有特别感觉到领导存在的基础上甘心情愿地为其殚精竭虑,才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而凡事特别是自己不太善长之事却要亲力亲为,反而是致败之道。这对今天的领导学研究仍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