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外”贷款风险何在


  对银行体系而言,最大的风险在于,这些“银行外”贷款面临违约风险,会不会造成整体经济急促下滑,而令一般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大幅上升?

  民间借贷和银行表外业务激增最近困扰市场。随着大量有关温州中小企业主逃债、自杀的新闻不断曝光,市场愈加关注近年涌现的非银行借贷,会否演变成一个中国版的“金融危机”?在回答之前,应先考察下列问题。

  首先,非银行借贷的规模有多大?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规模可从央行公布的全社会融资总额中推算。若将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票据承兑定义为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过去几年的余额超过10万亿元,占银行贷款的20%(GDP的25%左右)。但这不是全部,因为民间借贷并未包括在内。

  地下民间借贷的数据很难掌握。迄今为止,媒体披露的比较权威的数据,是人民银行温州支行对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总量为1100亿元的估算。这相当于当地存款的1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若假定民间借贷规模为当地存款余额的5%-15%,那么北京、上海和广州、浙江、江苏等大城市,再加上山西、内蒙古等煤老板集中的富裕地区,民间借贷额估计应已达到2.8万亿元;推至全国,估计规模在4万亿元上下。实际上,以超过80万亿元的全国存款余额来看,中国出现一个约4万亿规模的民间借贷市场,不算离奇。如果将民间借贷和10万亿元的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相加,这些在传统银行贷款以外的信贷规模将达到13万亿-15万亿元。

  相对贷款余额总量来说,这不算太大,但它对金融机构整体的风险主要不在规模,而在于其不像传统贷款那样可以很容易地确定借款人和还款人的身份。民间借贷中的普遍现象,是一个人或一家企业往往同时扮演贷款人和借款者的角色,整个“信贷链”拉得很长。如果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引发很严重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这些贷款中相当大一部分可能用于炒作房地产。因此,若房地产市场出现较大调整,民间贷款和金融机构的表外贷款都可能出现相当大的风险。

  这些“银行外”贷款对银行本身会带来怎样的风险?首先,对于银行的表外业务,就法律而言,银行只扮演中间人的角色,因此如果这些资产出现问题,受伤害的应该是在银行买了这些理财产品的客户,银行只是商誉受损。但从全球其他金融体系的经验来看,情形往往没有那么简单。特别是当这些理财产品的亏损造成大规模的社会不稳定时,银行往往会被迫承担部分责任。

  另一层次的问题是,银行除了“中间人”,有没有做自营(take position)。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很多国际投行持有自己设计的金融产品,并因此大幅亏损甚至倒闭。理论上说,中国的银行监管不容许银行持有这些产品,但实际执行效果不得而知。总体而言,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在自营部分的比例,应较国际投行在金融风暴前为低。

  对于中国银行体系而言,最大的风险在于,若这些金融产品因房地产市场调整而发生违约风险时,会不会造成整体经济急促下滑而令一般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大幅上升?在中国银行业100多万亿元的资产中,约一半为贷款,接近55万亿元;在扣除贷给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融资平台的15万亿元后,对一般企业贷款的余额高达30万亿元,后者一旦受经济下滑而恶变,对整体金融体系的冲击将非常大。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难有万全之策。要避免资金链出现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放松银根和对房地产业的调控。但现在房价高企、通胀预期还很高,放松银根是饮鸠止渴。然而,如果等到房地产市场全面调整,中国人民开始怀疑“房价永远不跌”的神话时才再放松,又可能已回天乏力。这真是一个“两难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