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能源安全需多管齐下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居高不下的能源消耗,中国应当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能源的安全供应。

  今年以来,中东、北非地区政局急剧动荡,国际投资环境发生新的变化,无论是能源进口国还是出口国,国际能源安全问题再一次引起各方关注。

  对我国而言,一方面能源消费量持续攀升,石油和天然气国内供给缺口增大,对外依存度连年走高,保证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长期、稳定、安全供应面临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获取海外油气资源的难度越来越大。优质资源已经不多,良好市场已被占据;由于地缘关系、民族矛盾、资源纠纷、贸易争端等因素,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遇到许多新的挑战;油气资源开发技术难度增大,生产作业成本越来越高;恐怖主义的威胁时有发生,油气产品长途运输,存在诸多安全方面的隐忧。

  另外,作为重要的石油进口国,中国在国际石油交易中缺失石油定价话语权,国际能源价格非正常波动,对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如何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成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中国境内油气资源虽然没有中东、俄罗斯丰富,但勘探开发的潜力还相当大,只是由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导致油气储量品位低、禀赋差,资源低质化增加了勘探开发的技术难度。中国是油气消费大国,从长远利益考虑,解决未来能源安全问题,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首先要利用好国内资源。

  最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常规石油765亿吨,天然气43.4万亿立方米。截止2009年,累计探明石油储量299.5亿吨,探明率39.1%;探明天然气储量7.14万亿立方米,探明率16.5%,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探明资源量估计还会有所增加。此外,据专家预测,中国非常规油气的资源量比常规油气的资源量还要大得多。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力争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有新的突破。

  国内油气资源不足,为了确保安全供应,我们必须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寻求与资源国的广泛合作。从90年代以来,我们“走出去”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美国、日本、韩国、亚欧的一些石油消费国相比较,还只是刚刚起步。中国能源外交的经验很少,还需通过多种方式,向美、日、韩、欧盟等国家学习。埃克森、壳牌、BP等国际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巴西、马来西亚、挪威等国家石油公司,国际能源署等国际能源咨询机构,对国际油气市场的情况十分熟悉,在协调关系、保障供应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国际能源署成立于1974年,37年来,世界能源市场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源配置出现新格局,能源消费总量骤增。美、中、日、韩、欧盟等油气消费大户,在国际石油天然气市场领域里,免不了要有竞争。我们要在共赢的前提下,能找到一种途径,设计一种机制,避免恶性竞争,杜绝不正当竞争,把“竞争”变为“竞合”,在竞争中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国际社会充分理解中国“走出去”是参与正常的“商业竞争”,而不要被描写为“中国威胁”。

  能源安全不仅是能源供应问题、能源经济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能源政策问题。纵观历史上发生过的两次能源危机,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当时出现了政策危机,如果政策体系是科学的,能够有效指导能源开发,引导能源消费,对产业投资、市场供应、节能减排、替代更新、国际贸易、能源外交、战略储备等都能够有明确政策导向,能源安全就有了保障。

  国际能源署总干事田中伸男在展望2035年前的世界能源形势时说:“世界能源安全处决于各国政府的政策行为,政策导向可以影响技术开发、资源勘探、能源价格、资源利用,影响终端用户的行为方式。”他举了一个例子,2009年全球化石能源政策补贴3120亿美元,如果取消这项补贴,对实现能源安全和减少二氧化碳及其它排放的目标一定会做出很大贡献。

  我国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十分脆弱的能源供应,不尽完善的政策体系,对中国未来能源安全构成了全方位的威胁,极需尽快建设一个系统性的能源安全政策框架,完整地体现国家能源安全、能源外交、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多层次的战略性问题。中国政府已在着手于研究这些问题,已经认识到能源供应和价格稳定,是构建我国能源安全政策框架的核心内容,也有了一些保证能源安全的政策规定,比如“储备战略”、“走出去战略 ”、“2004-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但这些都是纲要性的条文,内容比较原则,法律调整的范围不明确,缺少政策目标的量化指标,没有成为一个综合性、完整性的框架体系,起不到政策工具的作用。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建立健全政策管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能源安全保障问题。

  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很重要,常常被人们当作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来对待,其实无论储备规模多么大,都不可能解决长期能源安全问题。战略储备可以在短期内起到平抑油价暴涨暴跌的作用,但主要目的是在应对紧急情况时,能够保证石油供应,起到确保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的作用,对于保安定、保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也有人将石油战略储备视为确保短期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美国、日本等一批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就通过国家立法建立本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国际能源署成员国要求战略储备不少于90天,有的已达到180天。我国从9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规划建设石油战略储备,因为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就已经是石油净进口国了,现在已完成第一期战略储备建设,储备量大约能保证30天。国家正在规划建设第二期石油战略储备,配套完善特殊情况下应对能源安全供应的机制。

  国际能源署多年来,以经合组织国家较为充足的石油战略储备为基础,加强能源需求国之间的沟通渠道,建立起富有成效的“协同应急反应措施”(CERM),涉及原油生产、油品运输、产能调节、能源互助等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在应对能源危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寻找适当的方式与之加强合作,共同探讨石油战略储备、协调应急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制定国际规则等有助保障能源安全方面的重大问题,提高中国应对短期能源供应危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