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游戏汇率


  不管是用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还是用货币理论来解释和预测汇率,效果都非常差。由此可见,美国通过的人民币汇率议案更多只是政治博弈罢了。

  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针对人民币汇率的议案,围绕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中美博弈再度升温。抛开政治上的讨价还价,一国汇率到底是高估还是低估在经济学界也得不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最开始,经济学家们认为,汇率一定跟这两个国家的价格有关系:同样一块面包,在日本要花费100日元,在美国要花费1美元,这块面包在两个国家的价格关系就是这两个国家的汇率关系。这就是“购买力平价(PPP)”的思想。

  但是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前提是两国的商品可以进行套利。比如,当人们发现面包在美国更便宜时,可以把同类面包从美国拿到日本去卖以获取套利收益。然而,套利交易并不容易进行,中间有海关,有运输成本,有语言障碍等,大量的商品不可能进行国家间的套利交易,这就使购买力平价不可能成立。

  至于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提出的所谓“巨无霸指数”,只能是一种游戏。其根本原因在于,购买力平价的计算,必须找到能够覆盖整个国民经济的“一揽子货物”,然后利用指数方法加总,而“巨无霸指数”拿单一商品计算购买力平价,对汇率决定毫无意义。

  随后,经济学家们又想出第二个解释方法:利率平价。资本总是流向收益高的地方,哪个国家的利率高,资本就一定会向那里走。现实也并不完全支持汇率的利率平价理论。

  上世纪70年代,以Frenkel,Dornbusch和Frankel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试图用货币理论来解释汇率。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决定价格,因为货币供应量决定通货膨胀率,两国的通货膨胀决定汇率,所以在购买力平价原理成立的前提下,两国货币的多少决定汇率。所以现在许多人说QE1、QE2出来之后,美元一定要贬值,这种说法背后的经济学理论就在这儿。

  1983年,经济学家Meese和Rogoff用上述货币理论的汇率模型来预测汇率的波动,做样本外预测发现,所有这些基于货币理论的汇率模型外推预测的结果与随机游走的结果是一样的。

  经济学家仍然没能找到能够解释名义汇率波动的理论。上面这些历史表明,通过宏观经济理论包括货币理论来解释汇率波动这条路走不通,任何理论都是苍白的。

  经济学家Lyons 通过对汇率波动的市场微观结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他所建立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能够解释外汇市场价格变化的60%,这跟掷骰子的概率也没有太大区别。

  经济学对现在外汇市场上的波动的解释无能为力,原因说出来很简单,外汇市场背后的炒手不会按照宏观经济学的规律来炒作。

  如果想用宏观经济手段来预测汇率,要么用经济学理论,要么用统计模型。用统计模型只好用时间序列,而时间序列最基本的原理就是趋势外推,但金融市场的特点恰恰是到了高点就调头向下,并不延续,上方是拐点,下方也是拐点。预测这些拐点,传统的统计方法作用很有限。

  就经济学研究而言,我支持没有汇率,在这点上,我同意蒙代尔的观点:没有汇率就没有汇率风险。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一个汇率机制,在一切时候对一切国家都是正确的。

  许多专家强调汇率是经济问题,事实上,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向来就有政治因素起作用。从金本位制度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直到目前美元、欧元和日元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系,在这一系列演变中,当然有一定的经济学理论作支撑,但政治因素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是外汇交易员,必须对市场有感觉,这个感觉来自于对市场各种曲线和各种分析手段的熟悉,而不能依靠经济学。所有的市场都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要从price taker 变成price maker,而这跟经济学就没有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