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美欧债务危机的不断加深和国内经济增长的放缓,国内外都出现了一种要求紧缩政策转向的呼声。但是,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现在就谈论放松紧缩政策甚至再回到宽松的货币政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中,似乎也可以找到很多支持紧缩政策转向的证据。
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1%,这已经是连续两个月出现了下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去年同月上涨6.5%,也是连续两月下降;进出口增速双双回落,影响对外贸易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9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248.3亿美元,增长18.9%。其中出口1696.7亿美元,增长17.1%;进口1551.6亿美元,增长20.9%。其中出口环比下降2.1%,进口环比下降0.2%,且当月出口同比增幅17.1%为今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准。
不仅如此,近两年的紧缩政策已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某些局部的不良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不断恶化。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深化,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根据有关部门的最新调查,在全部的中小企业中,有10%在升级,有20%左右的企业在转型中,而其余60%到70%的企业现在则面临生存困境。
而不断紧缩的银根,又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大量民营企业陷入了高利贷的陷阱之中。目前中小企业大概只有10%能够从正规银行体系得到贷款,80%多的中小企业依靠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的年利率往往高达100%以上。民间借贷缺乏监管、利率高,中小企业还本归息的压力极大,已经潜藏着巨大的债务纠纷的风险。
但是,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一些仍让人不放心的数据。比如通货膨胀率虽然有轻微下降,但仍处在6%以上的较高水平,而且导致物价上涨的各种因素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比如食品价格涨势依然强劲,大部分的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再加上工资成本推动的力量始终存在,这说明高通胀有可能演化成一种常态,而抑制通胀的任务也将会任重而道远。
抑制房地产等资产的泡沫也是紧缩政策的重要目的之一,而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虽有所松动,但下降的趋势并未形成。
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有46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停止上涨步伐,市场表现距离楼市调控目标在逐渐接近,楼市调控效果逐渐明显。但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同比全线上涨,楼市调控高压态势仍不能放松。
再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投资和出口虽有所减缓但增长仍较为迅速,消费则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速有出现放缓的迹象,但预计GDP全年的增长率仍将保持在9%以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形势下贸然放弃紧缩政策,转向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妥当。
如果货币政策转向过快,那么通货膨胀率和房价水平必然会继续大幅攀升,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就无法顺利实现。当然,坚持紧缩政策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面对当前的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消费水平依然低下等问题,实行有保有压、灵活的货币政策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国务院刚刚出台的扶持微小企业发展的九项财税金融政策,就是货币政策灵活性的一种体现。
紧缩政策转向为时尚早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