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业发展的几个小问题


  我曾经推荐一些专家阅读3篇来自佟屏亚博客的文章。从中我们可以听到毫不遮掩的不同声音,使我们对当前种业发展形势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冷静的思考。但我对佟老的文章有两点不赞同的地方,虽然是小问题,但需要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一、中国种业不止有10年的历史

  佟老文章说,“中国种业诞生只有十年的短暂历史,”许多外行媒体都认可这个判断。实际上中国种业至少可以追溯到1956年,已经有50多年历史。1962年国务院曾经就种业发展发过文件。中国历史悠久,49年的历史简直不算什么,于是很容易就发生割断历史的现象。中国历朝历代的传统做法是不承认前朝旧制,特别是我们现在绝不会承认文化革命期间的一切做法,哪怕是有道理的也不被客观承认。当然,这里否定的是文革以前一直到文革当中的那段历史。种子产业不是政治问题,何必要割裂这段历史?

  至少我在农村插队的时候,就从北京引进一些杂交品种,并且在县种子公司、县农技推广站、地区农科所和地区种子站的指导下,在村里生产杂交玉米和杂交高粱种子,供生产大队使用,生产的亲本种子还上交给种子公司一部分。如果中国种业只有10年历史,那我年轻时候算是怎么回事?如果没有那时候的种子公司和种子管理站的指导,也不会有我的今天。

  承认中国种业发展近50年的历史积累,总结经验和教训,这对今后进一步改革很有必要。虽然我们的前辈在这49年里为中国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产业发展速度却令人失望地过于缓慢。这是造成今天有人要割断历史的根本原因。佟老先生完全不必为别人去遮掩什么。

  现代种业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即:前产业化时期(萌芽期),产业化初期(我国在1962年以后进入产业化初期),迅速发展期,成熟期(跨国经营)。我国种业现在就处于迅速发展期,国务院的《意见》正是在我国种业发展的关键时候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政策指导。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潮流中,我们要防止被边缘化。

  二、种业航母与市场经济

  佟老称国内种子公司“实际上是一个没有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进行改造的‘原生态’公司”,这我同意。因为中国企业确实很原生态。我赞赏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因为在现代化的剧烈过程里需要保护那些越来越没有竞争力的脆弱的传统文化势力的生存空间,可是我们却不能死守着原生态的种子企业,因为没有竞争力,满足不了农民生计和农业生产的基本需求。而且,在市场竞争面前,没有谁能够保护得了原生态种子企业的生存,所以我们的企业必须升级和改造。

  许多人质疑农业部“试图以行政手段打造成一只种业‘航空母舰’,要与发展近百年的健全成熟的跨国种业公司抗衡”。这个质疑看似有道理。可是我完全没有看到谁要以行政手段制造中国种业的“航母”。今后种业的科学发展必须遵从市场规律,而不是行政命令。国务院关于种业发展的三大目标是:品种、企业加基地、管理。这些都是以市场为主导,而不是行政命令。中国种业的“航母”要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发展壮大。即使加强市场监管,也要尊重市场规律和遵守法律法规,绝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

  佟老关于麻雀和舢板的议论恰恰不代表农业部的意见,而是来自各路外行新闻媒体和网络,还有一部份危言耸听的言论来自另一个部门的个别干部。我相信也不一定就代表科技部门,只是个别人的自由言论。因此,完全不必把个别人的言论安到政府部门的头上。国务院公布了关于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科技人员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工作,为中国种业发展多做正面贡献。

  在中国种业发展过程里,确实受到了干扰,而这种干扰符合一部分人的利益,却使农业主管部门陷入被动。佟老提到的“良种补贴”不是已经纠正了么?虽然义愤填庸,却没能解决问题,反而激化矛盾。所以,我们产业体系遇到这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时,不能仅仅是指责,而要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然后从正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

  三、防止边缘化

  任何时候,科技人员都要防止边缘化,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也要防止被边缘化。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规范自己的行动方向。

  今年,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用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分三大区域考察玉米育种和展示田,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方科技人员正在调整育种方向、技术路线和种质基础,虽然技术上还不成熟,多数新品种以模仿先玉335和郑单958为主,看不出创新能力有多大提高,但调整了方向总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良好开端。

  考察中看出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育种的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缺乏种质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多数新品种的同质化现象很严重,许多还没有审定,甚至还没有进入区试的品种就已经同质化,这是导致科研人员被边缘化的一个内在原因。在种质创新方面,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表率作用尚不突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迟早会被边缘化。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要在种质资源的引进、评价和改良、创新方面发挥领军作用,在我国种业发展过程里成为种质、技术和产品创新的中坚力量。此外,在种业发展迫切需要技术支持的新技术领域发挥关键性的支撑作用。

  我国种业技术发展不仅需要pipeline的管理模式,更需要portfolio的管理理念。这与中国特有的双重利益集团的利益完全冲突,而这些人要想防止自己被边缘化,就应该接受这些理念,而不能反对和阻碍这些现代管理实践。哪怕是坚决要把双重利益集团进行到底,也不应该反对这些现代理念。因为双重利益集团应该朝着现代方向发展,也需要pipeline和portfolio的现代管理理念。专家教授切不可把自己不懂的事情,与自己眼前利益不合的概念均予以反对。那就很容易被边缘化了。所以,任何利益集团必须防止自己被边缘化,或者商业,或者公益,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科技人员防止被边缘化,就要懂得自己有局限性,不是什么都懂。如果在超出自己专业范畴的领域有一点经验,不等于就是那方面的专家。即使在自己的专业范畴,我们的知识也是不够用的,要不断学习。承认自己有局限性,才能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任何知识都不能按照利益取舍,符合自己利益的就接受,不合自己利益的就拒绝。那样的话,只能被边缘化。

  科研人员防止边缘化,还需要建立退出机制,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例如,有的科技人员可以带着科技成果和技术加入企业,也可以通过孵化器自主创业,也可以转让了技术以后开辟后续的新研究领域。这些都属于合理的退出机制。没有合理的退出机制,科技体制改革就不完善,深陷包围的科技人员就会痛失良机,自己虽然有一身好功夫,却被边缘化。

  四、寄希望于年轻人

  年轻人涉世未深,可塑性强,暂时不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年轻人要努力学习,特别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论知识,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创新型人才。不管在科研单位,还是在基层和企业,年轻人都要多读书和勤于学习。我国农业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缺少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基础教育,甚至统计学知识和技能训练也不足,更缺少相关研究,这限制了青年人未来的发展。这是教育体制缺陷造成的,如果还来得及,年轻人要及时弥补。

  更重要的是向实践学习。年轻人要学习跨国公司的育种经验和国外先进的理论知识,不要被眼前封闭、落后和自以为是的学术风气而遮挡了自己的眼界与视线。你们将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求生存,就必须趁着年轻积累知识。还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摈弃华而不实,甚至故意误导年轻人和误导基层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