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职称见鬼去吗?


  读了医生哥波子的《又到职称评审时》(http://blog.39.net/yishengbozi/a_9626113.html),对哥波子作为官员体察民情的好心十分感动,哥波子说连马部长都让他做提案,可以降低职称的论文、科研、外语水平,来满足基层医务人员职称晋升的要求。但我们的职称评审制度像什么,以前倒没思量。今年老婆要晋升副高职护理职称的几番折腾,让我对职称制度有了切肤之痛。老婆那个地方的职称晋升实行的是医院等额推荐制度,也就是说晋升指标上级下达多少个名额医院就上报多少个人接受所在地区的高评委评审。医院也会实行看起来比较公平的院内初选制度,综合打分制。其他的不知道,但论文评分知道一二。所在地省教育厅主管独立学院学报(医学版)每篇文章10分,卫生部主管的一般医学杂志每篇2分,当然这二种杂志都不是列入影响因子的期刊。另外去年为了让老婆的文章能上中华牌,投给中介公司的时候说要1万元1篇,老婆说就是评不上也不干,结果就发了非中华牌的国家级杂志,现在后悔没弄清情报,居然地级杂志的得分会大大高于国家级的期刊,这让人哭笑不得,还挨了老婆的埋怨,因为我也是论文作者之一,当初觉得论文质量还可以,发本地的院刊是不是太亏了,俗话说人生如戏,原来发国家级到是真亏了,一共有7篇国家级,老婆的论文分一下子少了别人56分。

  哥波子在我心目中是个非常亲民(网民)的形象,也与众多官员不同,敢于从另一个面来评论社会现象,甚至对官场负面现象的痛斥。但我更欣赏网友男科医生王古道对职称的说法,恐怕是江湖上人人皆知的社会现实。

  个人感觉,职称评审制度是不是有以下几个倾向:

  1、官本位倾向:职称晋升就像官员晋升,本人过去分住房就是凭的副高职称享受到了县处级的待遇。职称看起来像是行业评审,其实还是官人垄断。民间评的职称断然是不能算数的,有些地方科协为退休人员评过职称,结果是公立医院不会承认的。

  2、市场化倾向:评职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官办培训业的发展,譬如培训教材编写,培训班举办(专业、外语、计算机)、继续教育培训(可能更多的是为了拿学分而非真正的知识更新)。因为有了职称评审与论文挂钩,也就产生了期刊的论文版面费制度,论文发表的中介公司应运而生,如果没有了职称评审的制度,是不是这些市场会疲软了呢?

  3、腐败化倾向:论文可以买卖,等额推荐,矛盾下交,评审成为形式,是官家的不作为,是不是消极腐败。医院管理人员权力绝对化,会不会滋生腐败?机制让职称成为商品是不是会导致知识阶层的腐败化倾向?

  市场化的今天,学历、职称只是块敲门砖,一切还是看重的真才实学。虚假的头衔只会让滥竽充数的现象愈演愈烈,最终损害市场经济制度。但毕竟现实中头衔可以带来财富,授予头衔也能带来财富,这似乎是“你”好“我”也好的双赢格局,可苦的是那些垫底的百姓。

  进入民营医院多年,那副高的职称从来没为我带来实质性利益,我劝老婆能晋升自然是好事,晋升不了也无所谓,多几百元与少几百元的工资如今没多少差别。

  所以是不是可以问问诸位:能让职称见“鬼”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