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慨:谁是主流与非主流


    当1959年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占据51%以上的比例的时候,美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主流化模式——中产化,此后,美国社会的中产阶层规模持续扩大。在美国社会的主流就是中产阶级,中产化也强有力地减弱了种族的差距,使得不同肤色的群体在中产化生活与生产方式中聚集与融汇了。当然在文化意义上,白人中产阶级依然保留了较为强有力的地位。虽然美国的富豪与其他社会群体也依然与中产阶级保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中产阶级在选票上的优势确保了其主流社会地位的稳固性。虽然对于包括移民、基层劳工等相对边缘群体选票的争取会导致某些选举政策的调整,但是在基本路线上,近年美国两党政策在迎合中产化方面显著地有趋同的倾向,区别在于是偏高中产还是偏低中产的路线上,这样那里的主流社会的清晰度就显得比较高。

 

    我们知道中国九零后网民在网络上明确地称自己为非主流,同样流动人口与私营企业主有的时候也有非主流的感受。而如果用与美国同样的视角观察中国社会的时候,主流社会的认定就相对复杂了。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的主流模式是一个政治主导的贫民社会,表象的可感知的主流社会是工农群众,实质的主导是核心政治群体。而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分化逐渐形成了一种多元主流的模式,目前这一多元主流形态在不同的层面存在并各自拥有不同类型的资源——掌握庞大并多种资源的政策阶层形成了一种相对自主的意识形态主流,这种主流感透过民意机构、领导群体、核心媒体得以长期塑造与持续表现;而新生的财富阶层急剧地扩展了他们对于多类社会资源的占据,并成为了社会追崇的典范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公众心理意义上的主流群体,也成为决定年轻一代的个人梦想与职业考虑时候的要素,在贫富分化的背景下,富裕群体的被追崇度反而被强化了;而庞大的工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占据有人口数量上的优势与道义上的民生代表群体的位置,他们所发出的声音的重要性正在上升;从自然的代际更替来说,50-70后更有主流感,而80后与90后更有非主流感。而在这其中,我们看到人口主流、资源主流与权力主流之间存在的某种分离,从而导致主流感的模糊性、主流感的虚拟性、主流与非主流感的重叠性。

 

    中国政府把建设小康社会与发展中间收入阶层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理论上可以缓解工薪阶层的社会地位滑落感,因为庞大的人口主流一旦在心理上成为非主流群体,那么所导致的社会压力感受就会非常大。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三个方面平衡当前的主流模糊性:一是在产业调整与职业技能教育发展上做好配合,从而在新制造业与新服务业的发展中,为新中产群体的规模形成提供可能;二是在倾向于庞大工薪阶层的民生资源配置上提出更为明确的目标,同时又是更为建设性而不是简单的福利性目标,比如以建设更有服务性与社会交往性的青年公寓区替代简单的廉租或者经济适用房政策;三是进一步拉近白领与蓝领工薪阶层与政策群体的距离,包括增加这一群体的直接代表人士、加强其群体组织化的能力、为其提供更多的可平和使用的利益表达途径。

 


昨日场景:公私兼顾逛香港。这个季节的香港,天阴阴。

 

今日小诗:

接续

 

我踏上的小路,

没有郁闷,

没有闹热,

没有话语,

没有脚步。

只在路的尽头,

有新的路。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蛋红豆丝

土豆两个,刨好洗净,切成中丝浸清水中备用。番茄一个,沸水中煮一分钟,去皮切碎。鸡蛋三只,打碎调匀,摊成蛋皮切成中丝备用。起油锅,先大火爆炒土豆丝三分钟,放入番茄,再炒两分钟,调入食盐酌量、抽油少许,再放入蛋丝,炒两分钟后起锅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