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板的话题再度引人关注。究其原因在于上海市市长韩正日前在上海“两会”上的呼吁。韩正近日在出席上海“两会”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时表示,“现在是推出国际板很好的时机”。与此相响应,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也表示国际板“今年应该推出”。
由于国际板的推出涉及到上海市的地方利益问题,因此上海方面一再呼吁推出国际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理解不等于赞成,在国际板推出的问题上,笔者以为,国际板今年推出的条件并不成熟。
虽然上海方面就国际板的推出已经筹备了数年时间,但目前国际板的定位还是比较模糊的。鉴于沪市的定位是蓝筹股市场,而且沪市方面也是将国际板的推出作为蓝筹股市场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引进国外蓝筹股公司来沪市上市。如此一来,沪市国际板的定位就存在一个短板,即国外的中小企业不宜来沪市上市。而A股市场对外开放的话,不应该只接纳大型蓝筹公司来A股上市,也应该接纳国外中小企业来A股上市。也正因如此,在今年深圳市的“两会”上,27名深圳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深圳创建国际板。因此,在沪深国际板创建问题上,监管部门要有统一的规划,并作出统筹安排。虽然沪市方面可以先走一步,但沪深两市国际板的统一布局,监管部门必须先拿出来。而在统一布局没有拿出来之前,沪市不宜轻举妄动。
而A股发行制度的不成熟,显然也是制约国际板推出的重要原因。虽然中国股市成立了20年,但发行制度的不成熟有目共睹。尤其是2009年6月以来推出的新股市场化发行制度,更是将新股发行推向“三高”发行的深渊,使新股发行完全成为发行人圈钱的工具。以至进入2011年之后,这种“三高”发行的弊端终于得以显现。截止1月27日,2011年已上市新股27只,其中破发的新股就达到24只,破发比例高达88.89%。这种高比例的新股破发率可谓世上罕见,它是对广大投资者利益的巨大损害。在这种环境下推出国际板,很难保证国际板不会成为外国公司的“圈钱板”,并导致国民资产流失,损害国内投资者的利益。
而且,今年的股市资金面也不支持国际板的推出。从今年起,我国的货币政策又出现了重大变化,从去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由于通胀形势的严峻,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我国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正是基于资金面的紧张,加上去年A股市场1.03万亿元的融资,以至去年的中国股市跌幅位居世界第三,沦落到与身陷欧债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股市为伍的地步。而从去年11月中旬以来的股市下调仍然还处在探底的过程中,在美国股市等世界股市步步走高的情况下,A股市场仍然是步步走低。因此,面对A股市场的严重贫血,不应该再推出国际板来令A股市场雪上加霜。
并且,自2008年A股市场暴跌以来,A股投资者损失惨重,投资者元气大伤。其中,2010年又是七成的投资者亏损,2011年开局,股市的持续下跌又给投资者一个下马威。可以说,最近几年股市并没有带给投资者财富,反而让投资者的财富蒸发。2011年的股市应该要给投资者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不仅不应该推出国际板来给投资者的伤口撒盐,而且当前快速的新股发行节奏也应该放缓,使A股市场能够得以喘息,投资者的财富能够有所增长。否则,执意推出国际板,只会遭到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命运。
虎年的后话:
春节又至,这篇博文是我节前最后一次对博客进行更新。在此特向各位新朋老友,各位读者,各位有缘人拜个早年,祝大家春节愉快!既然都说兔子的尾巴“长”不了,那就长长兔年的股市吧,让投资者在兔年的股市里都有一个好收成,都有一份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