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让水利替代房地产的支柱地位
文/马跃成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今年注定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之前写过一篇“2910年是调控年,2011年是理性回归年”的博文,渝沪房产税之前又写了“新国八条引爆楼市大变局”的文章。当然这些观点和看法,也是自己多年一直的观点,不曾改变过。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政府已经放弃了房地产业的经济支柱产业地位,同时更多地明确了其本来的民生地位。这从最近呢这几年来中央文件中不再提及支柱地位可以有些判断,另外,大力发展保障房建设,去年580万套,今年1000万套的计划中可以看出些门道了。最近国土部副部长贠小苏公开表示,房地产不应成为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他说,住房为主的房地产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产业,而不应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房地产的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房地产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地位。房地产如果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就难免会出现现在的高房价、囤地、炒楼,以及全社会、全民都涌向房地产的情况,这样必然造成其他行业利润萎缩,甚至企业破产倒闭的现象。就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局面来看,房地产的畸形快速发展难逃其责。他造成可虚拟资产的膨胀,也是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的房地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主要是房价上涨和地价上涨的虚拟增长,很多开发商也承认,楼市一直处于供应短缺状态,供应跟不上来,根本没有盖那么多房子,却因为房价的暴涨,带来了GDP
的快速增长。当然囤地制造GDP
的情况也很普遍,一块块的宝贵土地,在撂荒几年之后,只是疯长了几年的荒草,就成倍地升值了。这种表面上的发展其实根本没有在实际行动中制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一方面没有这么多的供应,另一方面又有快速的增长贡献,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有著名开发商在报告中以房地产的产值达几万亿来作为房地产支柱产业地位的佐证。
其实是不是支柱产业地位,本来不需要论证。但是现在一个行业是不是支柱地位,其在政府产业政策中受到的支持是不一样的。几万亿房地产产值就是支柱地位?就是房地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我们知道即使是在09年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救市年,9.5万亿贷款总量中,上半年新增贷款中,有1.19万亿流入了股市,从开发商和个人房贷综合来看,不少于2万亿元的新增贷款流进了楼市。截至2009年末,11家上市银行的贷款总额为21.00万亿元,这意味着,房贷占11家上市银行总贷款额的24.20%,举足轻重,同时房地产的泡沫对银行信贷已构成较大威胁。
从贷款数量和比例来说,房地产也实体产业的增长以及对GDP
的贡献,根本不算什么。反而这种支柱产业地位的观点,不但没有能够促进房地产业在产量和交易量上的发展反而,刺激了房价的上涨,也让囤地和捂盘惜售盛行起来。其实是大大地抑制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发展。
房地产是民生产业,这点确定无疑是任何一个国家因该坚守的底线。中国房地产业支柱地位发展的教训就是房价上涨让大多数人买不到房子了。也让很多人因为房子暴富之后,形成新的食利阶层,造成社会严重的贫富差距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房地产业的民生地位并不排斥,房地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也不排斥房地产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其实作为民生产业,一定会限制房价的上涨,而在较低的房价下,也一定会有更多的交易量出现,从而有更多的供应和产出。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昨日全文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
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之一,现在把对房地产业的倾斜性政策,转向水利行业,其实还是基础投资领域。水利产业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与房地产业有互相替代的条件。
同时,水利行业的发展,还会为城乡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带来利好消息,当然也会对当前缓解中国的能源紧张、环保压力、产业结构不平衡等矛盾带来好消息。
水利也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今后也要注意末端部分的建设,而不是上游的开发,这是我对发展水利的忠告。
相关博文:
(2009-12-26 取消房地产业支柱地位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