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 目:网络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调查报告
姓 名:陈霖
学 号:12091723
班 级:国贸17班
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 陈欣欣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网络行为 社会化
1. 前言
当前,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化通讯系统的高速发展、广泛运用和日益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高校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网络媒体既可方便地漫游世界、获取新知,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异质性和虚拟性,传播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冲击。
2.调查研究的对象、 内容与方法
2.1调查研究的对象
网络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从青年学生逐步走向成人社会过程的大学生,无疑将会受到网络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使其社会化过程相对于传统社会发生变化。所以,本调查研究于2010年8月20-24日以问卷调查法进行,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就“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方面展开调查。
2.2.调查研究的方法
①问卷法。 共发出 150 份问卷, 经核查, 收回答卷的有效问卷为100份。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
②访查法。通过对部分高校学生的交流和了解,进一步结合数据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3.问卷情况与数据分析
1)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1、关于被调查者在家中的地位。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A、独生子女 |
25 |
25% |
B、哥哥姐姐 |
36 |
36% |
C、弟弟妹妹 |
32 |
32% |
D、没地位 |
7 |
7% |
2.被调查者的上网频率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A、每天 |
44 |
44% |
B、经常 |
42 |
42% |
C、偶尔 |
13 |
13% |
D、从不 |
1 |
1% |
调查表明,大学生经常上网频率为86%。
受调查的100名大学生中,表示每天上网和经常上网的人数分别达为44和42。
仅有13%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上网,而选择从不上网的大学生则仅只有1人。
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网络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或者说大学生对网络生活的依赖。
因特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3. 被调查者上网的主要目的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A、聊天、上博客 |
77 |
77% |
B、游戏 |
30 |
30% |
C、听音乐、看电影 |
71 |
71% |
D、查资料、方便学习 |
60 |
60% |
E、追星 |
8 |
8% |
F、其实是为了消磨时间 |
48 |
48% |
G、其他 |
11 |
11% |
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60%的人因为上网而更方便了资料的查阅和学习,这也是我们大学生上网值得骄傲的一点。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如一些著名的网校。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叫苦,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其个性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从某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因特网为这些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大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大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71%的大学生选择了音乐和电影则更多地给予了他们备受压力之外的一点放松。
另外,有77%的大学生选择了聊天、上博客,其中有35人更多地将网络当做最真实情感的表达场所,这背后亦自有其深义,而不只是仅仅意味着沟通方式的转变。
4、被调查者在聊天时用到的网络流行语或网络事迹的频率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A、经常 |
11 |
11% |
B、有时 |
36 |
36% |
C、很少 |
49 |
49% |
D、从不 |
4 |
4% |
5、被调查者接触到并认同的网络文化有: [多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A、“火星文”、“非主流” |
22 |
22% |
B、“人肉”搜索 |
17 |
17% |
C、寂寞语式、杯具用语 |
53 |
53% |
D、网络炒作 |
15 |
15% |
F、没有 |
37 |
37% |
6、网络文化对被调查者的现实生活影响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A、是,给了我很多启发,许多网络名人的事迹深深地影响我 |
24 |
24% |
B、否,完全没有影响,我还是很洁身自好的 |
5 |
5% |
C、是,不过至少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 |
59 |
59% |
D、否,网络和现实应该分得很清楚 |
12 |
12% |
7、你会使用网络文化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是? [多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A、都是因为无聊 |
44 |
44% |
B、其本身新鲜有趣 |
52 |
52% |
C、它使人变得特别出众 |
10 |
10% |
D、娱乐大众 |
54 |
54% |
E、跟随流行 |
27 |
27% |
F、现代人压力太大 |
44 |
44% |
8、在众多的“人肉”搜索中,体现了与传统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相悖的一面,对此被调查者对网络的看法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A、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任 |
0 |
0% |
B、是虚拟的,不必太认真 |
14 |
14% |
C、是不健全的,尚待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规范 |
72 |
72% |
D、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规范 |
14 |
14% |
9、如今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网络环境正是他们宣泄与缓解的地方,对此,被调查者认为这种现状如何?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做法? [单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A、我觉得这是最真实情感的表露,可以。我也有过 |
43 |
43% |
B、我觉得网上发泄情绪会破坏网络秩序,我没有过 |
11 |
11% |
C、我觉得网上交流使得更多人沉迷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越来越冷漠,我没有过 |
27 |
27% |
D、我觉得网上交流跟现实交流没什么区别,我也有过 |
19 |
19% |
10、你觉得自己经常受以下哪些负面情感困扰? [多选题]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A、暴力倾向 |
7 |
7% |
B、自闭,觉得无法被理解 |
35 |
35% |
C、为未来担忧 |
68 |
68% |
D、想家 |
19 |
19% |
F、感情让人伤心 |
21 |
21% |
E、其他 |
26 |
26% |
众所周知,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第1题: 1、你在家中的地位?
X\Y |
A、独生子女 |
B、哥哥姐姐 |
C、弟弟妹妹 |
D、没地位 |
A、我觉得这是最真实情感的表露,可以。我也有过 |
13(52%) |
12(33.33%) |
13(40.63%) |
5(71.43%) |
B、我觉得网上发泄情绪会破坏网络秩序,我没有过 |
2(8%) |
3(8.33%) |
5(15.63%) |
1(14.29%) |
C、我觉得网上交流使得更多人沉迷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越来越冷漠,我没有过 |
8(32%) |
13(36.11%) |
6(18.75%) |
0(0%) |
D、我觉得网上交流跟现实交流没什么区别,我也有过 |
2(8%) |
8(22.22%) |
8(25%) |
1(14.29%) |
小计 |
25 |
36 |
32 |
7 |
所以43%的大学生将网络作为真实情感表露的平台;27%的大学生认为网上交流使人更多地沉迷于虚拟世界,使人对现实世界越来越冷漠,并表示自己没有过;19%的大学生觉得网上交流和现实交流没什么区别,我也有过。11%的大学生觉得网上发泄情绪会破坏网络秩序,我没有过。因此那些自认为在家中没有地位受忽视的大学生和独生子女则更多地将网络作为真实情感表露的平台,而那些在家中作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则选择该选项的相对独生子女比率要低,在“我觉得网上交流跟现实没什么区别,我也有过”这一选项上明显高于独生子女和自认被忽视在家没地位的大学生。但实际上,我们从数据可以窥视出其中隐含的问题。
第1题: 1、你在家中的地位?
X\Y |
A、独生子女 |
B、哥哥姐姐 |
C、弟弟妹妹 |
D、没地位 |
A、暴力倾向 |
2(4.35%) |
3(4.69%) |
2(3.64%) |
0(0%) |
B、自闭,觉得无法被理解 |
12(26.09%) |
11(17.19%) |
9(16.36%) |
3(27.27%) |
C、为未来担忧 |
15(32.61%) |
27(42.19%) |
23(41.82%) |
3(27.27%) |
D、想家 |
4(8.7%) |
6(9.38%) |
7(12.73%) |
2(18.18%) |
F、感情让人伤心 |
6(13.04%) |
9(14.06%) |
5(9.09%) |
1(9.09%) |
E、其他 |
7(15.22%) |
8(12.5%) |
9(16.36%) |
2(18.18%) |
小计 |
46 |
64 |
55 |
11 |
1)网络的虚拟性与大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 Q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大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学生与家长、亲戚朋友、老师等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这一点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77%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还是聊天,而且大多数大学生更多地倾向于网上交流,而这又将进一步得促使大学生更多地沉迷于虚拟世界,对现实越来越冷漠,更进一步地造成大学生社会化的“不足”。这也造成了大学生较多地趋向于自闭,更加地在情感方面容易受挫和恋家。而对于未来则是更多的忧虑,这背后也有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因素。
2)网络文化娱乐化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迷失。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变成了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信息海洋,它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到第十个年头的今天,网络娱乐化已经势不可挡,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的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网络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它不仅仅包含网络游戏和网络音乐等娱乐性内容。可是,在目前的网络文化主要以提供娱乐内容的情况下,大部分网民网络消费自然多以娱乐为主。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字显示,目前24岁以下年龄段上网人数占网民的比例超过一半,而正是因为这一年龄段越来越热衷于在网络上集体“狂欢”,网络文化彻底走向了“泛娱乐化”。比如,网络游戏和网络音乐使年轻人享受丰富的娱乐内容时,也让他们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色情暴力、热衷于在博客中披露他人隐私、发布低俗虚假的娱乐信息;再如,在国内一些热门的论坛里,有的网友以“娱乐至死”的态度肆意侮辱谩骂、攻击他人,“出口成脏”的帖子随处可见,以网络“恶搞”挑战道德底线等等……这些,都迫使网络文化让位于网络娱乐。 与此同时,商业因素对网络文化“泛娱乐化”倾向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互联网上,只有最具刺激性的内容才能引来大量点击,为此,一些商业网站为了提升浏览量进而提升网站的商业价值,不惜打色情“擦边球”,就连一些大型门户网站也未能免俗。比如,“艳照门”事件中某专业视频网站公开的性爱视频,使得短短几天内这家网站的点击率就飙升了上百倍,浏览量的激增使这家视频网站顺利地获得了风险投资,而网友们的窥私心理也同时获得了满足。这也是当今社会商业化、国民自我价值迷失的一个体现。从某种角度而言,社会商业化带有功利性的炒作之所以可以屡屡得手,这背后的实质是中国广大网民普遍地自我价值的迷失,是他们“无聊”、无意识的恶意和窥视铸成了他们追求宣泄、娱乐动机,加之商业因素的介入,娱乐化的趋势便如脱缰之马一往无前。
而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在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的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到高达48%的受访者承认“其实是为了消磨时间”。
、
所以在对网络文化流行的原因这个问题的认知上,我们不难看到有高达44%的人承认“都是因为无聊”、“现代人压力太大”。有52%的受访者认为原因是“其本身新鲜有趣”,高达54%的受访者是因为“娱乐大众”。59%的受访者将网络文化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因此在对各种网络文化的认同调查中,才有了大学生对各种网络文化不一的认同。
于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网络已经也愈来愈成为大学生追求娱乐的重要平台,从调查中我们亦不难看出网络及网络文化施加于当代大学生身上的各种积极的、消极的影响,但值得欣慰的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娱乐取向和对网络文化的立场仍有较清晰的认识。例如,高达72%的受访者认识到“网络是不健全的,尚待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规范”。
4、克服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重视教育在大学生杜全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实施影响的活动教育始终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主导力量。当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兴趣所在并构成大学校园中学生深层次的一种需要和一种心理依赖的时候,高校及其教育者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以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认真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切实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健康成长。
(二)建设校园文化,满足发展需求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吸引、教育学生及帮助学生巩固兴趣、培养特长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有力地抵制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不良影响,减少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要牢固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学生的需求和生活,通过打造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视线,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要加强对社团等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组织的指导和管理,发挥大学生在这些组织中的能动作用,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要探索网络与校园文化的互动模式,将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引入网络阵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运用网络技术渗透健康的网络文化,使校园文化活动和网络运用互相交融,既满足学生的上网需求,又能在上网中开展教育,消除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
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和切身体验,理想化色彩较为浓厚,对于社会现实认识不足。由网络所构造的数字化空间虽然植根于现实世界,但它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的模拟,若长期沉溺于虚拟时空中,会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对现实认识的不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投身现实社会的大课堂,有助于其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能洗去其书生气息,增强社会适应性,为踏入社会担任角色做好准备。社会实践是保证大学生健康社会化和加速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最有效途径。
(四)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校园网络的普及
网络沉迷的原因除了个体因素外,还在于人们对网络的神秘化和计算机网络资源的稀缺。当我们的大学校园中能像校外网吧一样能够满足大学生高速、自由上网的要求时,当每个大学生只要需要随时都能上网时,也许网络的负面效应就会降到很低的程度,就像当初电视机刚发明时一些人看电视成瘾一样。因此,高校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加大硬件投入,加强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快上网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更新速度,增加校园网的出口带宽,认真做好校园的各类网站,推动校内网络的普及,充分满足大学生便捷上网的要求,满足其求知、娱乐、游戏、交往等需要。当然,同时应当开展健康上网的辅导,教会学生科学利用网络的本领,教育他们做文明的网民。
6、结束语
无疑,因特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但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因而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恰当合理地运用网络,使之更好地服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