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2011年1月23日《钱江晚报》报导:“昨日,杭州中河高架从上午9点到傍晚4点,堵了整整7小时”。“3公里路开了55分钟,交警摇头:这阵势很少见。”其原因是前天杭州降雪的影响。
其实,中国大中城市都在堵车,甚至在节假日期间,县城都在堵车。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有多种:
其一,城市有“步行城市”、“自行车城市”和“汽车城市”之分,只要是堵车厉害的城市,虽然许多主干道与建筑现代化了,但只要堵车,就说明它本质上,最多还是个“自行车城市”。 “自行车城市”中,城市人口中有汽车人口达到10%以上,这个城市就必然开始堵车。如果是一个“步行城市”,有汽车人口达到5%以上,就开始堵车了。
其二,我国所有的城市,如道路、框架、结构,都是按“官方有车、民间无车”的意识设计的,道路是“官道”、城市是“官城”、骨架是“官架”,“城市畅通工程”,是在汽车堵得太厉害时的想法与口号。
其三,城市居民中,本来只有40%的成年人口,需要汽车交通,老人和小孩一般为步行人口。现在的小孩上学,老人看病、买菜、接送小孩,都要乘座汽车,无形增加了汽车流通量。
其四,中国城市居住人口增长、刺激汽车消费等,城市汽车量的迅速增长,大大超过城市扩张的速度。而城市扩张又是在原有单一核心基础上扩张,没有形成新的中心区。
其五,住房商品化后,就业单位不提供住房条件,所有上班族都是远距离潮汐式交通。
其六,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长期处于增长状态,不仅加大了城市人口流通量,也加大了铁路与长途运输量。
如果中国城市治理,没有科学、合理的指导,在近20-30年之内,堵车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常态。而且,仅仅从城市管理一个角度还解决不了问题,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疏通与疏导。如就业单位自建公租房政策,一方面可以减少商品房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人流潮汐量。问题是我国没有把社会管理当科学,城市管理与交通畅通工程,仅仅依靠工程技术人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城市的整体设计必须由人文社会科学家来规划,在社会科学家领导下的工程技术人员团队共同完成,且要按人文社会科学家的想法设计、建设。
在科学问题上,当官的要听科学家的,听那个科学家的,由当官的决定,而不是科学家按当官的想法做,这是关键。
2011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