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大国”其实是泡沫泛滥
1月14日出版的《文汇读书周报》报道说,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日前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回顾“十一五”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成就时说,2010年, 我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出预计达到1.3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以上。我国的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已经稳居世界第一。
在政府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普遍遭受质疑的当下,我对柳斌杰署长的这番话却是相信的。现在,一些大城市都集中建有书城,用以显示当地文化事业的发达,走进任何一个城市的这种书城,面对堆积如山的浩瀚图书,每一个读者都会惊叹我国当下出版业巨大的生产力。确实,在图书的制作早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手民”时代以后,图书出版的流程变得很短,因此,中国要摘取图书出版“全球第一”的桂冠并不是难事。
但是,在同一天出版的《文汇读书周报》上,还有一条报道与上述消息形成了反衬。由北京开卷公司制作的《2010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表明,从2008年开始,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出现了增速放缓的趋势,当年的增幅即从以往超过10%下降到4.44%,2009年为4.21%,到了2010年,再一次出现明显下滑,仅为1.83%。
对于开卷公司提供的这个数据,我作为一个喜欢购书藏书的人,同样表示认同。我说这话是有依据的,以我居住的上海来说,最近几年的上海书展,作为上海读书人的盛事,我总要涉足,有两年还去了一止一次,但是尽管这个书展上的新书越来越多,可我买的书却越来越少,2010年的书展甚至空手而归。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我没有看到我需要,或者说我喜欢的图书。
中国成为一个“出版大国”,已经举世公认,但是图书生产出来是供人阅读的,只有让人们买下来,认真地读过,甚至读过以后珍藏起来,这本书的生产才是有意义的。但是,图书毕竟不像维持人类生存的食物那样是每一个人的必需品,如果读者,或者用市场术语来说消费者见不到自己看得中的图书,完全可以离开这个市场。
但是,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却依然像一匹亢奋中的战马,正在为追求图书产值而不停地奔跑。柳斌杰署长的报告中说,整个“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生产图书135.8万种、338亿册,是“十五”时期的两倍。那么,这些图书是否完成了它们的使命呢?开卷公司的报告在谈到2010年畅销书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上海世博会的盛大召开使得世博旅游成为今年国内市场的一大热点,相应地在畅销书榜单上也留下了世博主题畅销书的身影。”这话不假,说实话在去年一年里我也得到过几本世博会题材的图书,但没有一本是我自己掏钱买的,到了我手里以后也没有好好读过,现在随着世博会的过去,我更不会去阅读这些书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些用公款消费的图书,居然成了2010年图书市场的一个亮点,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烛照出我国快速发展的图书出版业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由集团消费来作为支撑的,这些图书仅仅满足了出版社增加产值的需要,而根本没有其他作用。
图书,不仅仅是一种可以计算出产值的商品,它更是让文明得到传播、让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的一座桥梁。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粗鄙化、暴戾化的倾向,这固然有政府在社会治理上出现失误的因素,但图书出版业的失守同样是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将图书出版业仅仅当作一个可以增加GDP的途径来加以利用和扶持,出版社的编辑拿到书稿,不再看书稿的质量如何,只要能有市场便匆忙推出,甚至连文字编辑的程序都可以省略了。这样的出版机制,要创造出“出版大国”,成为全球第一,实在不是难事,但是,当图书出版业成为泡沫泛滥的一个领域的时候,它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商品呢?开卷公司所列2010年畅销书的榜单为我们提供了部分答案,位于“前三甲”的是《小时代2.0虚铜时代》、《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和《窗边的小豆豆》,对2010年中国图书出版出版市场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它们是一些什么样的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