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节能治堵,请改规划思路


说起北京堵车,真的令人发指,中秋节那次,两公里开三小时“比老头走路还慢五倍”。上班族每天挤车“和许多陌生人毫无颜面的贴在一起”。等公交,半天不来,打的,一群人抢。总之,北京的规划,三个字,太烂了。国家投入了太多资源,由于规划思路错误,市民的出行,却是一团糟。

 

在此,我仅以一种模块化城市设计,来谈谈北京,乃至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城市建设用地,多少市内交通能耗,好不好,就怕比,各位,想想自己住的小区,城市,比比同样距离出行,所需要的时间,就会有孰优孰劣的概念了。

 

我们约定每个子城市模块,居住10-15万户居民,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整个城市,是由若干个子城市模块,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连接而成的,每个子城市模块,都有独立的城市功能。

 

在此,为便于讨论,我们先设定每个子城市有6平方公里住宅用地,3平方公里配套发展用地。在6平方公里规定住宅用地中,建设770栋,东西80米,南北12米的16层板楼住宅。每栋楼可以是128套120平米户型,也可以是192套80平米户型。建筑退红线距离15米,住宅楼东西间距9米,南北间距75米。

 

在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3公里的子城市住宅区,布置35排,每排22栋住宅楼。提供9条小环线电力巴士,每条小环线有6辆电力巴士,运营距离约4.3公里,设22个车站,每圈约需10分钟。下楼步行100米,即可到达车站,最多等候90秒,即可上车。按覆盖居民4万人计算,建议每辆巴士准乘300人,由于平均乘车时间≤5分钟,站席即可。

 

坐小环线出了住宅区,换乘大环线巴士,即可到达子城市内各功能区,大环线每圈运行12分钟,可与小环线实现零换乘,即换乘步行距离30米以内。只需26辆,即可满足子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

 

每个子城市80辆电力巴士,日运输能力超过120万人次,足以满足15万人的出行需求。在若干个子城市之间,也不需要难度大,工期长,造价高的地下轨道交通,以北京为例,每个子城市安居12万户,极限居住972万户,即81个子城市模块间的交通,只需要几十列城铁,就能满足。

 

在城市交通网络经过科学优化之后,仅约6000辆电力巴士,即可满足3000万人口的市内交通需求。而且是在出行效率、舒适度都远比现在更好的前提下。当然,每个子城市内,还是要有地下停车系统,满足有车家庭的需求。而且,每个停车位,也只要五万元即可买到。

 

建设4500个这样的子城市,就可以实现全国13亿人口的城市化,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只需要4万平方公里,就能让每个中国人都住上80平米以上的板楼两居。只需要36万辆电力巴士,就可以让每个中国人实现出行便利。要想节约土地,降低能耗,治理拥堵,我们需要的,其实是改变现在错误的规划思路。

 

附注:按照包含全部市政配套每平米成本2500元计算,如果政府拿出土地,让老百姓投资,来建设模块化新城,一套80平米住宅,只需要20万,120平米住宅只需要30万,而且是在这种交通便利的花园城市。而对政府来说,可以通过拥有城市发展配套用地所有建筑50%的所有权,每年从每个子城市至少取得5亿土地净收入,全国每年实现至少1.35万亿土地净收入,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缺的不是地皮,而是科学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