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国企之印象
国企,原来在我的印象中,是一艘划地为牢的笨拙航母,一个貌似你根本无法与之正面竞争的“强大”对手。
国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占尽了政策与资源优势,且不说国防工业,但凡涉及到名曰国家经济安全或民生(关乎社会稳定)的市场,几乎都被国企垄断。
这种垄断的形成并不是源于国企的市场竞争力,而是源于政策保护,源于国家赋予国企垄断重要市场与资源的特权。
我一直认为:国企航母只要离开政策保护圈,驶入市场经济的公海,便毫无战斗力可言。因为国企庞大而官僚的体系,不仅带来严重的内耗,更因体制下的落后机制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效率低下的国企一旦进入公海,没有了政策优势,即便是民营中小企业也可通过蚂蚁战大象的策略在一些细分市场或专业市场打败国企。
坦率地说:国企,原来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只带着政策保护伞的纸老虎!
市场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企业制度和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竞争。
说到人才,国企从来就不缺乏人才。
我一直认为中国最优秀的顶级人才都在政府和国企。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民营企业家多半是不满自己的生存现状才下海的。那些优秀的人才很早就在政府或国企谋得不错的职位和发展空间,他们犯不上冒险“下海”打拼。但体制却让这些人才在内耗中丧失了战斗力,以致我们很难在市场上看到国企领导人的光芒。因此,我相信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和我一样对国企人才的存在并不怎么放在心上,因为他们是断了翅膀的雄鹰,飞的并不比土鸡高多少。
但这次云南之行,亲身见证了国企领导人的风范,特别是国企团队的力量,我发现我对国企的这种认知和看法已经成为了历史……
偶然有缘识国企
这次前往云南,计划是考察一下昆明市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的一个老人社会援助服务系统,然后顺便到风景秀丽的佛都大理静静心,原本没打算与昆明的同学联系。没想到在我准备从昆明前往大理时,为选择一个便利称心的交通工具犯了难:飞机,从昆明到大理虽然只需半个多小时,但每天只有两个航班,而且都是早上七点钟起飞,我不习惯这么早“赶路”;火车从昆明到大理,却要走上七、八个小时,太漫长了;大巴,虽然五、六个小时能到,姑且不说五、六个小时长途颠簸时间也不算短,关键是还要自己带着行李打车赶往长途车站。无奈之下,便给昆明的同学打了个电话,看看他能否安排一个车送我到大理,据当地人介绍从昆明自己开车到大理,只需三、四个小时就能到。
得知我在昆明,第二天要去大理,同学不仅一口应承了我的用车要求,还推掉了当晚的应酬,非常热情的安排了一顿丰盛的晚宴招待我。这位同学是当地一家知名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老总,集团旗下有一、二十家分公司,当晚作陪的还有他手下的两员“大将”——下属两家分公司的负责人。
仅仅是一番在招待宴会上的交流和沟通,不仅让我对今日之国企刮目相看,同时,还带给了我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忧虑……
今日国企之雄风
饭桌上,谈到自己的企业,同学非常的自豪:去年我们的产值200多个亿,在全国500强的排名又提升了。在云南,除了几个大央企,我们的排名应该是很靠前的。
今年我们会发展的更好,政府又给了我们一个50亿的项目,本来是由我亲自负责,但我工作确实太多,也太累,我把这个项目交给了他。同学指了指旁边的一位同事,他们集团一家下属分公司的负责人李总。
说到这儿,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觉,政府给项目,银行给钱,国企操盘,这不就是我们国企目前生存与发展的现状吗?见怪不怪。
接下来,同学谈到了他们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管理与培训……,我彻底震撼了。
同学说:我们有严格的业务流程和相关规定,对品质要求非常严,打造的必须全都是精品。就说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需要我们集团十几家分公司协作,我们要求每家分公司都派一个副总驻扎项目组,以便有问题随时协调沟通。公司明确规定,这些驻项目组的各分公司副总只能周六、周日回家,周一到周五必须二十四十小时盯在项目现场,他们不仅要保证产品质量,还要保证工期,这个项目,我是当着昆明市委书记和昆明市政府的四十多个处长下了军令状的。
同学接着说:我们企业不仅注重实干,还非常重视培训,我清华EMBA毕业后,还到人大培训过。他(同学指了指身边的何总)现在还在南开大学读EMBA。不过,我们现在已经不去清华、北大培训了。
为什么?我很诧异。
同学介绍说:因为连中层干部都去清华、北大培训过了。我们现在都去国外培训,今年我们去剑桥培训过。下个月我还要带一个团队到美国接受一周的企业管理培训,每个人的培训费用就高达二十万。我们集团在培训方面是非常舍得投入的,我们要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学接着说,除了外训,我们内部培训也不少,我还曾带领我的团队到昆明的一个发电站去参观学习。那是一个一百多年前,清政府花了五千两白银,委托西门子建造的发电站,你能想象吗?这个发电站今天还在发电。我参观后非常的感动,也非常的震撼。什么叫百年品牌?这就是百年品牌,这就是我们的标杆。我让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要写出自己参观这个发电站后的学习体会。
分公司的何总接道:参观后,我总结提炼了三点精神在全公司推广:创造精神、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交流中,我感受到同学的两个下属何总、李总都是极富智慧、对企业管理经营有着深刻认知的人,李总和何总曾是多年的搭档,一个管技术,一个管行政。如今李总接手了50亿的项目后,独自组建一个新的团队,何总总结了八字管理真经,要写成书法送给李总,这八个字的确称得上管理真经:“轻重缓急,从容淡定!”
这家国企不仅注重技术和管理培训,对思想政治工作也高度重视,他们的中层干部都安排到党校学习。以致他们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及党的发展历史和中国近代史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知。
一如何总所说:中国近几百年来最缺的东西就两个字,“国防”。不管他的观点对不对,但他确实有着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独到看法。
身在云南,我难免会想到云南国企的骄傲——红塔集团,想到那位因为国企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导致在59现象中迷失的红塔集团曾经的舵手,于是便问同学,你们企业的激励机制如何?
同学告诉我,他们已经完全与市场接轨,各分公司的老总待遇绝不输给职业经理人,干得好的,再多拿二、三百万的奖金都不是问题,只要干得好,奖金提成上不封顶。
同学说:过去曾经是民进国退,现在不是了,我觉得现在是国进民退。
说到这儿,同学骄傲而富有深情地说:我对国企有着很深的感情。
国可进,民哪退?
席间,同学一再告诫我这个从事健康行业的专业人士一定要注重健康、保重身体,他现在每周至少打两次高尔夫,这不仅是锻炼,也是工作,因为他们很多工作都是在高尔夫球场上完成的。第二天他就约了一家银行行长在球场见面。
同学说他们下面的子公司要找银行贷款,只需总公司出具书面担保即可,根本不用什么资产抵押。
尽管民营企业贷款很难,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但银行历来是追着优秀企业,求着优秀企业贷款的,对国企更是如此。
这次与同学及其团队两个成员的交流,让我没想到的是在云南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一家省级国有企业,竟有如此富有远见卓识的企业领导人和一支如此优秀的团队,一大批不仅富有实干经验。还有专业理论知识的中层管理人员,尤其是他们激励机制与市场接轨,无异于给那些曾在国企里断翅的雄鹰接上了坚实的翅膀。
要政策有政策,要项目有项目,要资源有资源,要钱有钱,要人才有人才,再加上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国企岂能不所向披靡?
在同一个领域,国进民必退。
若国企全线进攻,民企又能退到哪儿去?
今日国企,已非昔日国企,国企给力,我们为国企欢喜的同时,也不能不为民企的未来感到深深的担心和忧虑。
面对强大的国企,民营企业的出路又会在哪儿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