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企业“造星运动”启示录


热焦点评(11-11):东莞大企业“造星运动”启示录

彭澎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

 

题外话:企业做大做强要讲方法。一段时间以来,各地都在提企业要做大做强,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这本身并没有错,怕就怕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由政府硬性配对或搞“拉郎配”,重组、兼并一些企业。这样的造星运动将带来很多不良后果。

    一方面,培育大企业没有错,但一定要分清哪些是政府该做的,哪些要交给企业自己来做;另一方面,专业镇是东莞的产业集群特色,是“小企业大产业”模式,关键是树品牌,开发自有技术。因此,提升专业镇发展水平是继续保持传统优势和转型升级的重点。而培育大企业可在新兴产业方面着力,既避开小企业的整合困难,又可以形成新的规模优势。当然,有的出口加工企业如果开发国内市场也可顺势做大做强。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明

打破“百亿企业”零纪录:东莞造星运动一月蛰变


2011年01月13
南方都市报

  东莞力争到2012年百亿元的企业达3家以上;东莞为此组建大企业培育发展工作联系会议,分管副市长担任召集人,对经营者出台重磅奖励政策——
  东莞目前没有一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缺乏行业大佬”,这一尴尬局面或许会在2012年扭转。《东莞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大企业(集团)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上周发布,《方案》明确提出了东莞市培育和发展大企业(集团)的总体目标:力争到2012,15家企业的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0亿--100亿元,超百亿元的企业达3家以上。
  十二五开局之年,东莞经济转型进入深化期。研究人士指出,作为珠三角加工贸易的代表城市,东莞过去的30,是在欧美经济增长过程中,被动配置资源的30,要转换角色成为主动配置资源者,需要吸引跨国公司,培育行业大佬与东莞深度融合。
南都记者佘慧萍 实习生张亚楠

  九方面扶持大企业发展
  《方案》表示,要以东莞规模较大的现有企业和新引进的大企业(项目)为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生产经营规模大,主业优势明显,具有较强投资融资能力、扩张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能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企业。力争到2012,15家企业的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0亿-100亿元,超百亿元的企业达3家以上。为落实具体政策,东莞建立了市大企业培育发展工作联系会议,分管副市长担任召集人。
  《方案》设定了一套评分指标,包括经济规模、企业发展能力、企业领军人物等,满分为100,综合评分在80分以上的企业才被纳入培育的范围。凡符合入选条件的企业均可自愿申报,经过审核、会审、公示、确认后,被纳入培育范围的大企业,将在企业用地、用地等九大方面享受相关政策扶持,并明确了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资源重点倾斜的政策引导原则。
  《方案》提出,对纳入超百亿元培育范围的企业,当满足主营业务收入达到超100亿元目标,并且地方税收贡献超过5000万元两个条件,奖励金额将按照企业地方税收贡献比上年增加部分的70%核对。
  对东莞新引进的企业,2012年前,其主营业务收入首次分别超过50亿元、100亿元,且地方税收贡献分别超过2500万元、5000万元的年度开始给予奖励,奖励金额分别按企业地方税收贡献比上年增加部分的60%80%核定。新引进企业对地税的贡献增长越多,其享受的奖励优惠则越大。
  企业要做大做强,“掌舵人的作用很大。《方案》还对企业的经营者给予大幅度奖励。对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超50亿元目标的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方案》规定,2012年前,对达到培育目标的大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从达标年度起给予连续3年的奖励。对达到超50亿元目标的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奖励金额按照其当年应缴个人所得税的50%核定;对达到超100亿元培育目标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奖励金额按照其当年应缴个人所得税的100%核定——这相当于免缴个人当年全部所得税。

历史和制度因素导致大企业欠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东莞目前没有一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在50亿元以上的,仅有5家;主营业务收入在30亿元以上的有17,这离2012年东莞市发展大企业(集团)的发展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同时,记者从广东省经信委了解到,去年11月出炉的2009年度广东最大100家企业排行榜单上,东莞企业零上榜,深圳企业占据32,其中3家跻身千亿俱乐部。这3家千亿深圳企业分别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2009年广东企业100强入围门槛为82.93亿元,这些企业78%集中在广州和深圳两地,22%分布在佛山、惠州、珠海、中山、韶关、茂名、湛江、江门八地。业内人士指出,历史和制度机制的原因造成了东莞缺少大企业的现实。东莞工业化的历史不长,企业发展的进程也有限,且东莞企业大多为加工贸易型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主体,大多数企业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企业发展也多依靠自我积累和滚动发展。
  一般而言,大企业在资源配置中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可以成为产业龙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他表示,东莞市的民企一直是繁星满天,独缺明月”,《方案》的出台将对东莞市的民企做大做强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林江也指出,2年时间内,不管是通过培植本地企业还是通过引进外地大企业来达到《方案》的目标都不容易。如果政府通过培育现有企业来塑造大企业的话,对于东莞当前大多数企业的发展阶段来说已经有点晚了,当前东莞大多数企业的历史积淀不够。如果政府在选择扶植的企业的时候,产业选择不稳妥就容易产生挤出效应,造成与民争利。另一方面,引进的企业如果与当地产业联系不密切,关起门来做事,这样即使引进来的企业够大,也对当地经济产生不了拉动作用。林江说。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南都记者表示,对于东莞来说,在发展大企业的同时最好不要放弃其专业镇的产业特色。小企业、大产业,小商业、大市场是东莞的产业特色,最好不要轻易放弃。彭澎说。他认为,东莞要培植大企业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帮助新兴产业的企业创立自主品牌,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实现国内外兼通。这需要政府在企业产学研结合方面下大力气,执行起来很艰难。第二条路是富士康的发展模式,通过扩大企业规模赢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掌握行业话语权。
  资料来源:东莞统计年鉴、智经研究中心

地理纵深
打造明星企业 不能唯GDP导向拔苗助长

  培育大企业不只是东莞一家政府的发展思路,去年2月份,广州市发布的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实施细则提出,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2012年培育2家年销售收入达千亿元的跨国高新技术企业,27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其中2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深圳市政府20091231日发布的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实施方案提出,2012,要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36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企业达到2,培育世界名牌产品6个。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南都记者表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山等珠三角城市纷纷提出培育大企业的发展目标。培育大企业是产业升级转型的有效思路。因为企业大,它的风险抵御能力、谈判力就强,就容易掌握行业话语权。特别在当前各个地方政府都在着力发展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只有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扩张能力的大企业才能赢得发展机遇。彭澎说。
  许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类似的发展大企业的政策措施,其深层次在于政府还是以经济总量为导向,什么有利于做大GDP,政府资源就向什么倾斜。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他表示自己对于东莞等地政府通过扶植大企业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持怀疑态度。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规模大小,应该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政府不宜把培育百亿级企业作为政策出发点。从东莞及珠三角其他城市公布的相关优惠政策看,百亿级企业在税收等方面均能享受到优惠,可见政府方面的考虑并不完全是出于税收。更有可能的是通过培育百亿级企业,进一步做大GDP匡贤明说。大企业确实收入效应明显,例如在2009年度广东最大100家企业排行榜上,6千亿俱乐部成员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占广东企业100强的四分之一多。
  他认为,对于东莞等城市来说,经济的发展不取决于有没有一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而取决于市场环境是否公平,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充分。百亿级企业如果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无疑会有助于形成一个产业链,围绕这个企业将培育出诸多中小企业。但如果百亿级企业是在政府资源支持的方式下形成的,有可能会给中小企业带来挤出效应。匡贤明说。他认为,政府的作用不应该是锦上添花,为大企业做大服务,而应该是雪中送炭,重点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更好服务;不要重在为百亿级企业的老总减免个人所得税,而要为广大中低收入者减轻税收负担。
  林江也认为,不能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低就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现在各地政府纷纷提出培植大企业还是体现了他们GDP”的执政思路。政府可以去扶植企业做大,但一定要做到顺势而为,避免揠苗助长。同时,在政府帮扶和市场机制改造这两个方面要把握平衡,避免对其他企业投入的不公平。林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