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经济学发展的一点看法


在当今时代,经济学是一门越来越重要的学科。然而,目前经济学的发展似乎呈现这样的倾向:告诉人们道理的经济学原理难见增多,而告诉人们如何研究经济的工具与方法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与解决经济问题的期望越来越高。

在本人看来,经济学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原理性的经济学,即主要是关于经济运行原理、机理与机制的理论;另一类是工具性的经济学,即主要是关于研究经济方法的理论。前者如经典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后者如计量经济学。当然,这样的概括只是大致和示意性的,很不全面。目前看,这两类经济学的发展很不协调,主要表现为经济学的发展过于集中于工具性经济学领域,而原理性经济学似无显著的进展。目前原理性的经济学理论基本停留在传统经典经济学的水平上。不难发现,在当前在经济分析中,越来越注重研究工具的运用,相对忽视对经济本身的基本原理、机理或机制的探究。

现在国内许多有关中国经济问题分析的学术论文,大体遵循这样的写作模式:首先介绍和引用当前国际新近出现的一些所谓前沿经济分析方法(包括模型或软件等);然后采集中国相关的资料与数据;再套用这些方法计算中国的相关数据;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得出结论。在这些论文中,中国的国情及数据的适用性往往不被提及,有关的前提条件不作交代,而主要是为运用分析方法。实际上,由这种研究模式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误导性,甚至是错误的。

原理性经济学与工具性经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只注重原理性经济学,在实际运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如容易停留在泛泛定性分析的水平上。而如果只注重工具性的经济学,则容易使经济理论背离其真正的意义。例如,缺乏经济理论基础的计算机仿真经济模型,实际是相当于一种计算机游戏。我们必须要充分注意到,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学科特点与自然科学有质的不同;不能完全按照发展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来发展社会科学。因此,经济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应特别注意,要同时重视原理性经济学与工具性经济学这两个方面的学习,而不能只单纯注重工具性经济学的学习。

目前传统的经典经济理论对现实经济的指导能力似乎越来越弱,发展原理性经济学迫在眉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前的时代背景与经典经济理论形成时已有很大的不同。当今的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气候、网络信息等已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性因素,而这些因素在经典经济理论形成的时代并不突出,而没有作为重要影响因素考虑。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能自动解决经济学基本原理发展的问题。美国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拥有当今世界上知名度最高、影响很大的经济学家,主导着经济学发展的方向与话语权,然而世界经济危机风险的最大根源恰恰来自美国,全球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因素来自美国经济的比重最大。现代化下人类社会发展导致经济复杂性不断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对经济发展规律认知的速度。事实上直到现在,人们对经济中许多的基本问题尚未认识清楚,经济学家预测经济的能力,远不及我们一般人预测天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