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经济理论还是实践经验都表明,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有明显的正向关系。其中,一般以货币供应量M2与GDP之比作为一定经济中货币多少的度量指标。图1给出的是1990-2010年我国货币供应量M2与GDP之比的数据曲线图(2010年为前三季度的数据)。

图1 1990-2010年中国货币供应量M2与GDP之比
(数据来源:1990-2009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0年为前三季度数据,M2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从图1可以看到,在2003年至2008年期间,我国M2与GDP之比基本保持了相对稳定,并略有下降。相应地,在此期间我国未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然而,2009年我国M2与GDP之比上升到1.78。到2010年前三季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我国M2为696471.50亿元,而同期我国GDP总量为268660.2亿元,即我国M2与GDP的比值已经达到了2.6。在近两年左右的时间内我国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产出量有如此大规模地增加,这为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注:货币供应量的度量指标主要有M0、M1和M2等。有不同的货币度量指标,主要是因为经济中对货币的定义具有相对性。如果只是以流通中的现金作为货币定义,那么银行里的活期存款可以随时取出而进入流通;如果以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作为货币定义,那么定期存款在必要时也可以进入流通。事实上,许多有价证券乃至物品都是可以变现而进入流通。因此,根据流动性可在不同层面上定义货币。目前常用的M0主要是流通中的现金,M1主要是M0加上活期存款,M2主要是在M0加M1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