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期待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上的突破性转变


转载自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634430.html

 龚刚

  2010年对中国经济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由于金融海啸的阴影仍然存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仍然在苦苦地寻找其复苏的路径,这使中国的国际贸易仍然疲软:与2009年相比,中国的净出口同比减少了3.9%(1月至11月的数据)。尽管在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推动下,中国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预计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仍将达9%左右),然而,中国经济却遭受了房价、物价以及“热钱”等的冲击;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国再一次经受住了来自美国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2010年的中国经济仍然延续着过去三十年以投资的高增长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使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如消费不振,投资过旺等)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2011年中国经济将面临艰巨的挑战。一方面,国际经济环境不会有明显的改善:美国会继续推动其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将使中国继续面临热钱的冲击,而这势必会波及到中国的房价和物价,人民币仍然会面临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就国内环境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中国的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减少。
  2011年中国经济仍然具有高增长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高增长就可以自然而生,唯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
  从需求角度看,启动消费是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的不二选择。然而,中国的消费启动仍然存在着诸多障碍。首先,
收入分配的恶化还没有得到截制。由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当收入更加不平等时,社会平均的消费倾向将更小,从而,启动消费就更困难;其次,中国目前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够健全,这使得大多数居民(特别是中下层居民)对未来缺乏安全感。由于大多数家庭偏爱稳定的消费流(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行为假设),因此,当未来生活不能得到保障,当未来存在不确定性时,家庭会更积极的选择储蓄,以防患未来。于是,没有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启动内需也就越困难。
  从供给角度看,由于剩余劳动力在中国已越来越少,因此,提高劳动生产力(或技术进步)将成为从供给角度继续推动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唯一动力。从宏观上讲,这意味着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资本的不断积累,产品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显然,这种从供给角度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其艰难程度远大于从需求角度的推动。
  由此可见,未来中国经济高增长的继续维持已绝不是一个增长问题,而是一个发展问题,是一个在
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唯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才能继续保持经济高增长,否则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将日趋狭小。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期待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2011年有一个重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