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开业半年的山东省临沂农民工“一元公寓”,因网上传言“即将被拆除”再度引起网民关注。新华社记者调查后发现,“一元公寓”将被拆除不过是误传而已,对于民间自发形成的“一元公寓”,临沂政府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办理相关手续都是一路绿灯”。不仅如此,临沂市还计划在附近选定新址新建一处零工市场,可满足1500余名劳动者住宿求职。(新华网1月12日)
政府表态暂不拆除“一元公寓”,无论是对于寄居其间的农民工,还是对公寓的创办者、农民工刘元彬来说,这都是一个很温暖的消息。天气越来越冷,辛辛苦苦忙碌生计的农民工能有这样一个简陋的庇身之所,确实十分难得。没有暖气,条件差些,这些都不要紧,这里好歹能暂时安歇一下疲累的身心,恢复一下继续在繁华都市奋斗下去的体力。冷暖自知,农民工对于城市的感知体味,正是经由这一点一滴的具体事件获得的。
然而,农民工的知足、“一元公寓”创办者的感激,并不是政府忽略或者放弃责任的理由。政府对进城务工农民工释放出来的善意,不能止于顺利办理“一元公寓”的相关手续。简化手续、一路绿灯,只是最起码的尽职责,还远远不够。在城市化浪潮席卷城乡的今天,城市管理者不能被动应付,而是应该主动顺应潮流,以超前的构想和制度化的安排,切实降低城市门槛,让那些离开乡村进城打工的农民真正能够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融入城市。
对于广大农民工而言,进城第一步即是寻觅一个可以容身的地方,这个地方应该能够满足一个自然人最基本的需求,吃上热饭,喝上热水,睡觉不透风……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有相对丰富、可靠的用工信息。切不要小看这样的要求,事实上,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30多年间,城市政府对此是缺乏必要准备的。很多人似乎都有一个天真的认识,好像农民工就应该居住在未完工的楼房里,临时的工棚里,甚至地下通道、涵洞里。这也是山东临沂“一元公寓”一度能够住进3000农民工的背景所在。
农民工一样参与城市的建设,这些年来一个个繁华都市的崛起,甚至包括城市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大批离乡背井的“外来客”,他(她)们有权利受到最基本的礼遇,城市里应该有一张能够安置他(她)们的梦想的床。他(她)们的生存和发展固然已经与城市紧紧绑在了一起,城市又何尝能够离得开这些其实也日日奔波在城里的人群?所以,城市政府天然对农民工负有“住有所居”的责任,哪怕是这责任再沉重,也必须承担,更何况,这样的责任担当可能获得的回报远远超出付出。
这些年来,放眼国内大大小小的城市,可以说,“日日新、又日新”。但是,这个“新”不能以漠视或者牺牲数目庞大的农民工权益为代价。特别是,在房价畸高的今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基本上已经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幻想。因此,城市在变得光鲜亮丽的同时,更应该让自己的棱角变得柔和、情绪变得友好,“宜居”云云,不能仅仅成为少数人的权利。动辄投资数百亿元兴建浩大项目的城市,在满足农民工最基本生活需求上面,应该不差钱,只差意识,只要思想意识到位,自然会形成制度化的解决方案,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也会相应快一些。
事实上,国内许多城市在探索安置农民工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做法。上海、天津、重庆都先后建起了设施完善、租金低廉的“蓝领公寓”,其中重庆的建桥工业园区“蓝领公寓”总投资约7亿元,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每户具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和阳台,水、电、气和电视、电话等,生活设施齐全,可容纳两万多名农民工居住。这些踏踏实实的举措所温暖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农民工,而是在一点点模糊城乡的界限,缓解城乡的对立,一句话,喊得再响的口号也抵不上一间可以遮风避雨的温暖小屋。
农民工需要的,不能仅仅是廉价的同情、好看的脸色、道义上的呼吁,这些当然也不可缺少,但是,他(她)们更需要政府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就像临沂市现在承诺的那样,以政府的公共服务为农民工建起可住、可求职的零工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临沂农民工“一元公寓”是民间对政府的一个提醒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