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保障房冲击商品房


     住有所居,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商品化,一条腿是保障房。
    “政府推出的经济适用房,终于圆了我们的住房梦。”2010年12月24日,江夏首个参加经济适用房摇号的下岗工人李德平说。当天,江夏218户符合申购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条件的家庭喜获新房。而据亿房网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我市经济适用房和定向限价房成交10147套。

    另据透露,2011年,武汉将建设5万套、200万平方米保障房。

1000万套计划   

    最近三年,保障房在数量上突飞猛进。2010年,保障房全面提速,全国580万套保障房已经全部开工。而2008年,全国建成保障房仅100多万套;2009年,达到330万套。

    2011年,保障房将再次加码,计划全国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而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总数约为6亿人,如果按照2亿个家庭来计算,1000万套保障房相当于每20个家庭拥有1套保障房。

    而在房地产市场红火发展的2009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85294万平方米,若按照套均90平方米计算,2009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量约为947万套。

    在楼市里,保障房与商品房之间关系微妙,表面上二者并无冲突,然而保障房对商品房潜在需求的分流毋庸置疑。预计这批保障房将在今明两年内大量上市,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商品房市场的预期。
公租房唱主角

    在住房保障方面,公租房将成为未来的“主角”。实践证明,经济适用房因销售监管不到位而遭遇重重阻力,廉租房又因受益面过窄而无法满足需求,大力发展公租房或将是最有效且可行的方案。

    2010年6月8日,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央行、国税总局、银监会联合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正式将“公共租赁住房”纳入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今后公租房将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要保障形式和重点保障形式。

    尽管决策部门多次强调加大公租房建设,但将其定位为“主要保障形式”尚属首次。按照住建部的计划,2011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设规模将达1000万套,同比增长72.4%。新增的420万套住房中,公租房将占主要部分。
武汉的12.7万套

    公租房也将成为武汉住房保障体系的重点。

    未来5年,武汉市将提供12.7万套公共租赁住房,买不起商品房又不满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条件的“夹心层”人群,有望实现“住有所居”。

    在土地供应方面,“十二五”期间,武汉每年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量,不少于全市年度住房用地供应总量的20%。同时,要求优先保证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各类住房用地的供应,要在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城中村改造等项目中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

    “十二五”期间,武汉拟建设保障性住房共20.5万套,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占我市住房总面积的21.5%。其中新建廉租住房100万平方米,2万套;竣工经济适用房360万平方米,约5.8万套;筹集公共租赁住房540万平方米,约12.7万套间。此外,每年新增租金补贴3000户。

随评》》

公租房建设
不妨借鉴“重庆模式”
文/杨光华
    凡是好的东西,我们都要善于学习借鉴。

    2010年2月28日,重庆大规模公租房建设启动。未来3年,该市将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50多万户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这也被称为公租房建设的“重庆模式”。
    重庆公租房建设,两个数字很关键,一是未来三年将建设3000万平方米,势必将带动建筑、钢材、水泥等相关行业市场需求,对刺激消费绝对“利好”;更重要的是,将解决50多万户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无疑将让潜在的“房奴”从房贷重压中解脱出来,拿出原本计划用于买房的那部分积蓄,改善生活,提高当前生活质量,从而有力刺激消费。

    “重庆模式”,是一次制度上的创举,它建立了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体系,被视作新一轮房改的关键步骤,也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积极探索。

来源:武汉晚报  记者 杨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