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培育与扶持?


  早在1996年我写作和出版自己的第二本有关产业专著《产业扩张》时,我就特别关注和研究了产业的培育和发育过程。自1988年我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概念起,我就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在推动产业成长和进步时,常常未考虑到不同的产业发育水平和成长阶段,其产业政策的重点是不一致的。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常常跳过产业的培育和发育阶段,直接将一些处于幼年和童年期的产业,当成青年甚至壮年期的产业,以“吃兴奋剂”的方式,强行将一些产业高速拉向扩张期,即而导致一些本来很有前景的产业过早地衰退甚至死亡。这一点,有珠三角的家电产业和汽车产业中尤其突出。

  2010年起,国家和各地都开始大力推进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理论上,这些产业应该都是刚开始发育成长的,因此,有必要一开始就象培育“幼儿园的小朋友”那样,去耐心地培育和辅导。 新兴产业的成长,犹如孩子蹒跚学步,走不动的时候扶不扶?摔倒的时候拉不拉?该扶的时候如何扶到位?该放的时候又如何放得开?扶与放的边界何在?这些困惑,对被称为“下一个四万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来说,说到底就是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如何配合的问题。本文的内容部分发表于《南方日报》2010年12月16日,供参考。

  一、任何新兴产业都需要“培育”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在此背景下,中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政策,被称作“四万亿后的下一个经济刺激点”和“下一个四万亿”,事关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不过新兴产业从诞生就伴随着羸弱和不成熟,如何扶上马送一程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

  在自由主义经济学者的眼里,新兴产业和其他所有产业一样,必须在市场的海洋里进行充分的自由竞争,驱逐“劣币”,使优胜者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领军者”。

  “新兴产业最终成长为战略性产业,这完全是市场竞争之果,而非政府规划之功。”欧洲老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安佰深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张曦轲认为,虽然时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大热,但一个新兴产业要真正成长为战略性产业,充当经济支柱,这的确是个艰难过程,但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方向。

  而持不同观点者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机稍纵即逝、政府必须强力扶持。他们认为新兴产业获得市场认可的进程缓慢,需要政府力推一把,甚至通过政府采购强势助推,以获得持续稳定的启动市场,由此迈上快速发展道路。而由于我国此前独特的发展路径,政府对产业政策影响甚大。这一观点也被许多政府机构接受。他们认为新兴产业要经历创意、设计、制造到产业化四个阶段,前期投入大且回报周期长,因此借助政府“有形之手”,新兴产业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并获得非常规发展速度。

  上世纪中期日本大力扶持汽车产业的经验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二战之后,日本国内一片废墟,1952年,日本颁布旨在促进战后汽车工业发展的“合理化促进法”,规定汽车等产业要建成国家支柱产业,并通过税收优惠、低息信贷和鼓励创新等组合拳,日本汽车终于在汽车强国中占据重要一席。

  政府扶持新兴产业并大获成功并非孤证,韩国汽车产业也有相似发展路径,而美国也正是利用政府采购形式扶持硅谷,使之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

  业内学者认为,其实在制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之时,国务院即用“培育”一词来表达政府对新兴产业要“有所作为”之意。发展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单由市场无形之手引导,产业进程缓慢,无法契合中国经济必须在短期内快速转型升级的迫切现实,因此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扶持必不可少,但最终要市场唱主角,政府也不能越俎代庖。

  二、对新兴产业“ 帮扶过度”将使其发育不良

  就在人们为新兴产业发展叫好的同时,部分地区出现了“帮扶过度”导致一拥而上的现象。诚然,新兴产业的确需要“培育”,但“过犹不及”。行政之手与市场之手边界何在?

  自去年国务院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以来,截至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已基本完成相关的调研和规划。各地的投资冲动也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部分地区“培育”新兴产业甚至演变为投资的“饕餮盛宴”———重复建设、缺乏规划、产能过剩苗头甚至已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显现,原本的“蓝海”已经亮起“红灯”。

  风电行业即是投资一拥而上的典型之一。据了解,目前,我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已经超过80家,还有许多后来者跃跃欲试,试图进入。有关部门表示,若不及时“转向”,供过于求现象将难以避免。

  光伏产业也显现过度投资的后果。前几年一度红红火火的光伏企业目前有3/4已经“歇菜”。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秘书长史利民表示,除了民营投资外,多晶硅领域大都是大型国企在投资,产能过剩、盲目上马现象将让这些企业受到很大损失。

  目前广东正在大力推进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也存在“帮扶过度”和资源过度重复投资等现象。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提醒,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该思考,打造新兴产业一定要对其优势弱势进行权衡。

  有专家认为,技术加速更新已使新兴产业的更新换代以几何级发展,政府可以鼓励在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关键性新兴产业,但与此同时,也要让市场充分竞争,培养自由竞争的土壤,即便在同一地区,政府可以介入并扶持某类产业,但是不要过早介入个体企业,应该让经过市场考验的健康种子在政府营造的良性土壤中茁壮成长,而非近亲繁殖出一批经受不起市场考验的低能儿。地方政府更不能僭越区域范围,出台不公平的地方保护政策,腐蚀市场公平化原则。

  三、新兴产业需要中长期资本支撑

  既然要出手把新兴产业扶持上马,政府是否应该直接动用经济杠杆保护新兴产业?反对者认为,政府不能贸然给予新兴产业财政补贴和税收扶持,这样会对其他相关替代产业带来壁垒,延缓技术升级和进一步的产业化进程。

  支持者则认为,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政府必须给予发电者入网补贴,才能实现与火电同样的利润。以此类推,新兴产业必须得到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经济支持。

  有专家提醒头脑发热的个别地方政府,发展新兴产业离不开政府的“帮扶”,但要真正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后期要坚持市场主导的方向。在“婴儿”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的过程中,财税的杠杆作用固然重要,但市场风险也不容小觑。

  近期,一则媒体的公开报道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首款新能源汽车一年零销售被迫停产。中国第四大汽车集团长安汽车经过六年斥巨资研发打造的杰勋HEV,由于销售量奇低,从2009年底开始已被迫全面停产,2010年销量跌至零。

  业内专家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并非一味地盯着财政补贴,同时相关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创业及投资风险机制。政府更重要的是公平市场的缔造者,为新兴产业创造适合的土壤,其主要角色是通过鼓励投融资平台建设,尤其是支持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平台,“孵化”新兴产业,而不是由政府担任裁判,来决定扶持谁或者抛弃谁,这样会带来权力寻租并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

  风险投资是新兴产业企业初创时期发展的“钱袋子”。1946年世界上第一家风投公司“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成立,1957年公司对数据设备方面的投资大获成功,从最初投入7万美元增长到3.55亿美元,平均年增长速度高达84%。

  然而,目前我国风投业存在“重短轻长”的投资行为、引导功能有待强化以及融资模式较为单一等“短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邓江年博士认为,广东要以项目为依托,创新“孵化器”运营模式,发挥政府采购鼓励创新的功能,建立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上市融资。

  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收手时就收手。收放有度的政府行为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并最终让市场的无形之手来决定谁才是新兴产业真正的支柱,从而实现在世界产业布局中的决胜战略!

  参见:2010-12-16  南方日报(理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