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增长的轨迹
“日本是个总让世界惊诧的国家。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这个偏居地球一隅的岛国竟一再让他人为之瞠目结舌。日本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虽然面临过难以避免的危机,而且也曾遇到过重大的转折,然而这时的日本却能够随机应变,继续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其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这是英国学者比尔 埃莫特在其所著的《日本再次沉没》一书序言中的一段话。
日本为何能出现如此经济奇迹?在奇迹背后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在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日本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在战败的废墟上,选择了以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为核心的复兴战略,博采世界各国技术之长,创造了长达20年之久的经济高速增长的记录,在仅占世界总面积不到0.3%的国土上,生产出了占世界1/10的国民生产总值,后来居上地成为举世惊奇的经济巨人。
日本经过50和60年代的高速经济发展,已步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行列。从70年代开始,已经从追赶西方发达国家、以出口为主导进行发展的阶段,进入了以技术和经营资源的积累为背景,向国际发展的阶段。技术潮流也从过去的耗费能源和大型资本设备为中心的重化工业的技术革新,转变为进行知识密集化和技术密集化的电子机械为主的技术革新。
现代经济的发展使日本国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今后的增长将由现代化来支撑”。不但要有现代化的意识,还要有现代化的人才、现代化的管理和现代化的技术。
一、震惊世界的经济发展速度
1945年8月15日,由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失败而告终。这场战争不仅给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造成空前的灾难和牺牲,也使日本自己蒙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据统计:
日本因战争死亡人数近300万,包括伤员在内的战争受害者达875万人;全国有119个城市变为废墟;将近1/4的财富化为乌有;工矿业生产指数不到战前的1/3;钢产量不到1937年的1/10;煤产量比战前少了一半;机床产量相当于战前的1/5;棉纱产量仅是战前的8%;农业生产下降了近一半;物资奇缺,粮食危机,物价飞涨,1946年通货膨胀率高达365%,失业率为28%,失业人数高达1 300万人,整个日本经济大约倒退了25年,日本人民的生活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
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日本人民发愤图强,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和发展,到6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震惊了世界。
到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超过了德国,居世界第2位。
到1993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42 548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7.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1 490美元。1970至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1980~1993年为4%。
日本从1991年5月进入长达37个月的衰退期,其中1992年经济实际增长率为0.4%,1993年为零增长。但由于采取增加政府投资,减免税收,调整经济结构等措施,从1994年6月开始,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增长,不仅走出衰退,而且可望逐渐形成持续增长的势头。1994年,实际经济增长率为0.7%。
1995年日本经济迎来全面调整的新时期。年初,政府提出要将政府经济增长的牵引力由公共投资、住宅建设投资变为个人消费与企业设备投资,即依靠经济内在、自律的动力推动,使经济转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日本的一些金融机构和日本政府曾预测1995年的日本经济会有较快的增长,但因日元的急剧升值,使日本经济仍难摆脱缓慢回升的状态。1995年度日本经济增长率大致与1994年度相同,维持在0.7%的水平。
1996年度日本经济进一步步入恢复阶段,据日本经济企划厅预测,GDP实际增长率将超过上年,达2.5%左右。
二、战后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1950年6月美国侵略朝鲜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战争景气”,成为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起点和推动力。
日本本已萧条的工业生产,经过3年朝鲜战争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据统计,在此期间美国向日本订购军需物资累计达23.8亿美元。
1950年日本工矿生产仅为战前的83.6%,由于这场战争使日本的工矿业生产在1951年增长了50%,从而使日本经济在1951年就超过了战前水平。在侵越战争中日本的各大企业趁机大发战争之财,600家大企业的利润从1950年上半年的137亿日元猛增到下半年的407亿日元,半年内就增长了2倍,1951年上半年又猛增到1 086亿日元,增长了近7倍!
在美军巨额“特需”的刺激下,日本出现了所谓的“国内资金总动员”,大量资金集中投向与“特需”有关的电力、海运、造船、钢铁、化学、有色金属等部门,使这些部门出现了空前的发展。
日本经济企划厅在以后总结这段历史时也承认:由于朝鲜战争日本经济才得到了活路,朝鲜战争是日本经济的回生妙药。
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全面恢复并超过战前以及战时的最高水平,1955年,工矿业生产比战前超出了87%,并达到了战时最高水平(1944年),农业生产也增长了34%,稻米产量超过了1 200万吨,职工实际工资和人均消费水平也都突破了战前水平,分别超过18%和14%。这一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战前5%,达275美元。1946~1955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9.2%,共增长了1.2倍,同期工矿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2%,共增长了5倍左右。一些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早已大大超过战时最高水平,如钢铁产量1951年已达940万吨,远远超过了战时最高水平1943年的765万吨;发电量652亿度,1943年为386亿度;汽车4.6万辆,1941年为4.2万辆。显然,这些为以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1965年初美国发动的侵越战争,又一次为日本提供了机遇,使日本大发其财。新的“特需”进一步扩大了日本经济的有效需求。
有数字表明:1965年仅直接需求就达3.2亿美元,占日本当年外汇储备的15%;1966年又进一步扩大到5.5亿美元(不包括间接的需求)。
大型化、自动化、高规模效益、高国际竞争能力,已成为日本企业生产设备投资所追求的目标。
1971年世界上容积在2 00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高炉共48座,日本就占了22座,其中最大的福山4号高炉容积竟达4 200立方米;汽车厂的规模由年产10万辆,增至年产50~60万辆;石油化学工业企业由年产10万吨乙烯,扩大到年产30万吨。
在此推动下,日本经济从1965年10月到1970年10月,出现了持续57个月的经济繁荣,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年平均达到12.1%。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从1956年到1973年年平均达到9.7%。其中从1960年到1970年年平均达到10.9%。这一速度相当于同期美国的2.7倍、英国的4倍、联邦德国的2.3倍、法国的1.9倍。
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4.1%,相当于同期美国的3.1倍、英国的5倍、联邦德国的2.4倍、法国的2.3倍。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1955年为17.2万亿日元,1968年上升到86.8万亿日元。这使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水平位次从第7位上升至第2位。
从1955年到1970年,日本的钢产量增加了近10倍,石油产量增加了19倍,发电量增加了4.3倍,电视机产量增加了100倍,小汽车产量增加了159倍。
从1955年到1970年,日本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国内净产值中:
一次产业从23.1%下降到8.6%;二次产业从28.6%提高到43%;三次产业从48.3%提高到48.4%。
从1955年到1970年,日本的出口额从20亿美元猛增到193亿美元。
从1955年到1965年,日本的出口增长率高达15.6%,从1965年到1970年,日本的出口增长率更上升到19.6%,比世界总出口增长率高出1倍以上。
在此期间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纺织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比重从37.2%下降到8.9%;重化学工业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比重从38%猛增到79.4%。
1956年时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为123美元,居世界第37位;1970年上升到1 515美元,居第19位;1975年达到了3 807美元,居第17位,已超过了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