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更名为大冶意义重大深远
湖北黄石 李国芳
黄石更名为大冶,既是历史延续的需要,也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放眼世界的需要。
从地理历史看,黄石市建市前,一直隶属大冶,现在的四个城区历史上也基本属于大冶管辖;阳新划归黄石前,黄石的国土区域基本是黄石建市前大冶的国土区域。大冶市、阳新县在元、明、清时期,同时隶属兴国府,中华民国初属湖北省江汉道。1930年,在党领导下成立的大冶县苏维埃政府,隶属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包括现在的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市城区及周边地区)。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立阳大(阳新、大冶)等政务委员会,属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
从文化渊源看,黄石现在的主导文化是矿冶文化,2010年8月21日还成功举办了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旨在提炼传承矿冶文化。黄石的矿冶文化延绵三千年,铜录山古矿冶遗址的发掘震惊世界。其实,黄石的矿冶文化源于“大兴炉冶文化”;大冶之名也源于“大兴炉冶”。因此,矿业文化就是“大兴炉冶文化”,完全可以简称为“大冶文化”。后来划归黄石的阳新县,也有矿冶文化的悠久历史,与大冶文化一脉相承,现在则相互融合,成为一体了。
从工业文明看,殷商小乙时期,人类的祖先在这里掘井取矿,点燃了炉冶之火,古代矿冶文明从此生生不息。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武昌节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炼机构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县。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汉冶萍公司在湖北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阳铁厂后来搬迁至重庆,成为现在的重庆钢铁集团,唯有以“大冶”命名的大冶铁矿、大冶钢厂始终留在大冶(黄石)。新中国成立后,黄石在国家“一五”“二五”期间的重点投资项目均以“大冶”命名,分别为大冶铁矿、大冶钢厂(现在的新冶钢)、大冶冶炼厂(现在的大冶有色)、大冶发电厂(现在的华电黄石公司)。
从经济支柱看,目前,尽管黄石各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但是引领黄石发展的还主要是黄石几大经济支柱,即以“大冶”命名的大冶铁矿、大冶钢厂(新冶钢)、大冶冶炼厂(大冶有色)、大冶湖北水泥厂(华新集团)、大冶发电厂(华电黄石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
从社会知名看,出差到外地,当别人问起家乡时,只知大冶,不知或极少知黄石,尽管黄石建市几十年了;即便现在,据我所知,大冶在外的知名度远比黄石响得多。
从打造品牌看,黄石更名为大冶,使矿冶文化或大冶文化和大冶地名融为一体,提起矿冶文化或大冶文化,就自然想起大冶;提起大冶,就自然想起矿冶文化或大冶文化。大冶和矿冶文化或大冶文化不可分割,大冶和矿冶文化或大冶文化品牌可成矣。
现在国内时兴“返古”,旨在打造地名品牌,放大知名效应。从这个角度讲,将黄石更名为大冶未尝不可,而且意义重大深远。
从吉林省、吉林市地名看,黄石市更名为大冶市,现大冶市回归到大冶县;或者再从原武昌县、武昌区地名看,黄石市更名为大冶市,再将现大冶市分为:大冶县、大冶区(含大冶城区、黄金山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