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任命孙志刚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调任之前,他是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安徽省医改领导小组组长,主抓该省医改。在他的领导下,安徽医改成绩显著,受到全国高度关注。国务院医改办称安徽医改“为全国医改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全国其他省区市学习借鉴”。孙志刚调任北京与他安徽医改政绩紧密相关。
安徽医改为什么能走在全国前列?安徽经验最主要的是:强化领导+综合改革。
2009年4月国家新医改启动。如何把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与地方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探索出基层医改路径?安徽省委、省政府本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一把手高度重视,亲自挂帅,在组织上保证医改的顺利推行。 2009年4月30日,安徽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身为常务副省长的孙志刚担任小组组长。他亲力亲为,真抓实干,认真研究医疗卫生领域的特殊性,学习掌握医疗卫生的规律;摸清搞透安徽医疗卫生领域的问题,研究制定医改方案,全力推行医改方案。
在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过程中,孙志刚从基层调研中发现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生主要依赖药的收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切断了以药补医机制的链条。真正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必然会引起一场涉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根本性变革。只有从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药品制度、保障制度进行综合改革,建立新的体制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安徽医改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在管理、人事、分配、基本药物、保障制度等五大方面综合改革,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一)在目标上,明确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本质,扭转医药卫生事业逐利性;(二)在保障上,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交由政府保障,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三)在运行上,通过建立竞争性的人事制度和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积极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
“回归公益性,调动积极性,惠及老百姓”,自2010年1月试点和9月1日的全面推开,安徽医改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10年10月份与2009年10月份同期相比,农村卫生院门诊药品价格、住院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 26%;门诊费用下降了 16%,住院费用下降了20%。与全国水平相比,安徽的药品价格比国家要求的低 52.8%。基层老百姓享受到了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得到了切切实实的实惠,对改革的成果交口称赞。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医改要深入,加强领导力是关键,这正是安徽医改经验的核心所在。
当前医药卫生改革涉及的难点问题,如财政投入、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基本药品采购等,涉及部门多、利益大。在大多数地方,主要领导和综合管理部门对医改的重视还不够,医改分管领导的排名一般较为靠后,执行人员能力参差不齐,这对医改这样一个全局性重大改革的要求是不适应的。
从实践中看,凡是改革有较大进展的地方,都是与强有力的领导分不开的。一是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二是发改、财政等部门积极参与,三是选择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执行干部。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安徽医改的掌舵人,孙志刚在安徽洒下的汗水收获了成功,这份宝贵的经验又指引其走向了全国这个更大的舞台,担当更大的责任。从孙志刚的调任,不仅仅可以看出安徽医改的成功经验,更可以看出地方官员晋升标准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