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带来鱼烂河决的革命


有些人一提到战争就兴高采烈,好像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战争解决。而事实上,真正经过战争的人却对战争深恶痛绝。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首创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论断,他忘了再补充一句,那就是“革命是战争的继续”——不过,这一句后来列宁倒是补出来了,他的说法“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革命是不是能制止战争,这不一定,但说“战争引起革命”却是有其道理的。这原因很简单:战争带来的是社会财富的极大破坏,社会阶层随之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而所有这些,又都是革命的土壤与火种。我们不妨看看中外的例子。

先看看中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勿庸讳言,太平天国运动已被视为一场陷中国于灾难的邪教运动。那么,这场运动——或者说革命——是这么兴起的呢?内因自然是国内矛盾激化,而外因却不能不归咎于1840年那场鸦片战争,也可以说:国内矛盾所以激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场战争的催化。

首先,外国资本的侵略,开始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一批农民、手工业者的破产和失业,激化了阶级矛盾。继《南京条约》之后,1843年10月中英又签订了《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和《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10月又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通过这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为加紧侵略大开方便之门,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新的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过程,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已经开始有所体现。外国侵略者根据不平等条约给予的居住权、领事裁判权、协议关税权等各种特权,陆续建立租界和居留地,把通商口岸变为扩大侵略的基地,并先后占领香港和澳门,把东南沿海这些地方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城市。西方资产阶级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开始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家庭手工业。四十年代,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的过程,对中国社会最直接明显的影响,在于使一批农民和手工业者遭遇经济困难,以至于破产。五口通商制造了一批失业的手工业劳动者、交通运输工人及沿海渔民、船工水手,当时,作为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客观现实性还不具备,因而这些失业者没有出路,终于形成了一支威胁封建统治的流浪者队伍。这是战后外国资本主义加紧经济侵略,直接加深了中国社会危机的一个表现。

其次,外国资本主义的进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引起银贵钱贱这个最普遍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促进了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在沿海的直接掠夺,勒索“赎城费”,加上赔款,总数在三千多万银元以上。1845年以前几次重大的反抗斗争,都与银贵加征直接有关。都是就有官员指出:“如前此湖南北之耒阳、崇阳,及近日福建之台湾,浙江之奉化,百姓滋事,皆因州县征收钱粮加重所致,而州县之议加重,又实因银价过昂,官赔无着所致。是则银价不平,官民通累,所关非细”。
 
再次,外国资本的侵略,刺激了清朝各级官员的贪欲,他们大肆横征暴敛,不仅激化了阶级矛盾,也使得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马克思指出:“浸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至了天朝”。“和私贩鸦片有关的贪污也从精神方面使中国南方各省的国家官吏完全腐化”2。战后被外国工业品和鸦片刺激了贪欲的庞大天朝各级官僚机构中,大批官吏及了胥差役,无不巧立名目,多方榨取搜括民脂民膏。封建皇帝为了捞钱,则不惜卖官鬻爵,1843年—1850年八年间,各省报捐人数计62,068人,收据纳银6,734,874两。26。使“捐班之道府州县,已居天下十分之半”,他们更是“以官阶为利薮”,“若辈既有求利之心,则当其候补之时,不免夤缘百出,其补官之日,又复削多方”.

所以,我们可以说: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先导一点也不过分。

再看外国,外国当然就该看俄国的“十月革命”了。

1917年3月15日午夜,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沙俄君主政体土崩瓦解。不久,以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杜马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接管了俄国大权。与此同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也建立了起来。两个政权并存的俄国走到了十字路口。在这关键时刻,
克伦斯基的政府做出了一个要命的错误决定:决定俄国将继续参加战争。这个巨大的错误让渴望和平的俄国人民倒向了布尔什维克。1905年起,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就在瑞士流亡。在瑞士,列宁有很多追随者。列宁一直关注着俄国的革命,密切注意着国内事态。1917年4月,列宁乘火车回国。1917年4月16日,列宁到达彼得格勒车站受到数千工人和士兵的热烈欢迎。列宁站在装甲车上发表演说,呼吁“所有权力归苏维埃”。布尔什维克的主张反映了绝大多数俄国民众的心声,得到了群众广泛支持。而就在此时,克伦斯基政府却在策划再次攻打德军和奥军的共同防线加利西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调集了大量的火炮,准备的枪支和炮弹比以往任何战役都多。

而政府方面,1917年6月29日,俄军开始对加利西亚防线进行猛烈轰炸。1917年7月1日,经过两天的轰炸,俄军正式开始进攻。对于早已作好准备的敌军防线来说,这样的进攻并没有多少优势。德军的第一道防线比较薄弱,很快就被俄军突破了。但是,德军的第二道防线却成为了俄军的地狱。战争的第三天,德军发动强烈反攻。俄军很快就被击垮了。很多俄军士兵被扔在战场上,被德军枪杀或把绞死。这场灾难加剧了俄国老百姓的恐慌,也激起了俄国人民的愤怒。不久,彼得格勒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然而,克伦斯基却从前线调回部队对示威群众进行残酷的镇压。克伦斯基还下令通缉列宁,列宁被迫出走芬兰。俄国群众革命情绪的高涨和布尔什维克威信的提高,使临时政府感到自己的政权已经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德军占领了俄国第二大波罗的海港里加。

在此外患有力策动下,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加紧了武装起义的准备。布尔什维克赢得了彼得格勒军区35万军人的支持。1917年10月30日,列宁从芬兰秘密回国。此时,革命军事委员会已经建立,布尔什维克代表们进驻了陆军和海军。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来到起义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由士兵和工人赤卫队组成的革命部队迅速占领了重要的战略据点,还控制了桥梁、电报总局和主要的火车站。到1917年11月7日早上,几乎整个首都都落入起义军的手里。此时,克伦斯基要求在外驻军迅速支援,但最终没有成功。917年11月7日上午9点,克伦斯基感到绝望,他决定亲自去北方军区调动心腹部队来镇压革命。但克伦斯基这一去就没能再回来。克伦斯基离开时,临时政府的官员正在冬宫开会。不久,革命者包围了冬宫,但是临时政府的官员拒绝投降。

接下来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历史画面:1917年11月7日晚上9点40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尔芙乐尔巡洋舰发出了攻打冬宫的信号,也打破了临时政府的官员等待援军的梦想。士兵和赤卫队员冲进了冬宫,逮捕了正在开会的临时政府的官员们。革命取得了胜利,所有的原政权的标识都被迅速拆下。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了!1917年11月8日晚,列宁颁布了和平法令。1914年到1917年的战争让俄国损失惨重,所以革命胜利后,退出战争是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1917年12月15日,苏维埃政府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签订了停战条例——《布列斯特和约》。至此,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沉寂了下来。

要之,沙皇尼古拉二世显然是一个穷兵黩武的人。然而,克伦斯基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战争导致的经济崩溃已经让沙俄君主政体土崩瓦解了。克伦斯基却不汲取教训,继续穷兵黩武,发动新的进攻。这无疑让人民除了列宁别无选择。可以看出,俄罗斯选择社会主义不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而是战争和历史的偶然。因为经济崩溃,所以俄罗斯人民需要改朝换代。因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置经济崩溃于不顾,所以俄罗斯人民选择了苏维埃政权。1991年,因为腐败和经济困难,俄罗斯人民再次做出了选择。这次他们选择了叶利钦,而不是戈尔巴乔夫。抛弃克伦斯基的资本主义选择列宁的社会主义的俄罗斯人民在84年后放弃了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选择了叶利钦的资本主义。人民选择的决不是主义,而是希望。

战争后面紧跟着的鱼烂河决的革命,或许可以给那些一提到战争就象打了鸡血的人们泼一瓢冷水。还是中国的兵圣孙武说得好:“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