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4日-7月6日,笔者参加了美国国务院组织的“国际访问者领导项目”(International Visitor Leadership Program),主题是“新闻实践”(Journalistic Practices)。在主办方的安排下,三周时间,我们10位来自国内新闻业界及学界的项目成员,先后考察了华盛顿、纽约、坦帕、明尼阿波利斯、旧金山等五个城市的新闻业,与一些美国媒体和从业者进行了近距离接触。
众所周知,网络对美国传统报业的冲击非常大,以google为代表的网站、以iphone为代表的手机、以ipad和Kindle为代表的阅读器,正在深刻改变美国人的信息接触行为和习惯。网络时代,传统新闻业正在痛苦地进行变革、探索,以寻求新的盈利模式和生存之道。这次美国行,笔者将关注和思考焦点聚焦于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变革,试图在了解美国传媒业的危机和变局、传统媒体的应对措施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预测、对媒体传播的变革规律有所把握。
一、危机
裁员、倒闭、出售,过去10年,网络的兴起给美国传统新闻业制造了接连不断的“坏消息”。这个世界上媒体最发达的国家,也以最复杂的心态迎接着新技术带来的媒体革命:一方面,传统报业、杂志业呈现着急遽衰退的势态,另一方面,新的网络平台及其商业模式又引领着全球传播业的翘楚。
国际出版公司(International Magazine Publishing)总裁Donald Brown给我们介绍一串美国传统新闻业面临危机的数字:2006-2008年,平面媒体失去了28%的广告份额。自2008年迄今,已有200张报纸倒闭,2.1万记者被裁员,500多份杂志关门,4%的美国人每年只买一本甚至不到一本书。其中,仅2009年上半年,就有105家报纸被迫关闭,报纸失业人数达到1万人,目前整个美国报业的编辑记者也只有4万人,多数城市的综合性日报从原来的2份减少到1份。
2008 年 12 月8 日,创始于 1847 年、拥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10家日报和23家广播电视台的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的论坛报公司(Tribune Co.)宣布申请破产保护。2009年3月16日,创刊146年的美国《西雅图邮报》宣传停刊,告别“传统新闻”,经营网络版。同年4月,1908年创刊的美国全国性日报之一《基督教箴言报》放弃印刷媒体,主要靠网络版形式供应读者新闻,同时出版周报,成为全国首家以网络版替代纸质版的全国性日报。该报每年亏损1890万美元,1992年曾投资广电试图扭转亏损局面,结果造成30亿美元的损失。我们在华盛顿的新闻博物馆(NEWSUM)参观时,看到有个玻璃柜装着“消失的报纸”(Out of print),叠起来的倒闭报纸大概有半人多高,令人不胜唏嘘。
我们到《华盛顿邮报》参观时,该报正在出售旗下的著名杂志《新闻周刊》(Newsweek)。该刊自2007年至2009年一直亏损,预计今年还将继续亏损。报社国际编辑Doug Jehl先生一见到我们,就感叹纸媒日子的艰难。“大部分美国人的阅读习惯在改变,花钱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这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据他介绍,华盛顿邮报的员工,过去5年从900人减少到600人左右,报纸的订阅量从70-75万份减少到工作日的58万份和星期日60万份左右。尽管报纸网站每个月有1000万人浏览,但却很难收到钱,报社90以上%的收入依然靠平面版的广告。
“过去,我们都是上午9点到下午3点,记者进行采访;下午4-6点,回到报社写稿子;晚上8点左右,截稿,然后最晚在12点前,把版面送出去印刷。” Doug Jehl说,这种传统的工作习惯必须要改变,而这对报纸的编辑记者来说是最大的挑战。2009年12月,华盛顿邮报公司和数字公司合并成一个公司,数字编辑部和报纸编辑部搬在了一块儿办公,他们正在尝试如何对平面版和网络版进行业务整合。
《华盛顿邮报》记者Michael Kinsley把网络对传统报业的冲击概括为四个方面:1、免费新闻 free news stories:网民可以从网上免费浏览新闻,为什么还要去付钱买报纸呢?2、搜索引擎 search engines:网民可以设定关键词、自主搜索自己需要的海量信息,为什么还需要每天等着看报社固定提供的新闻?3、博客 blogger。既然人人都可以做记者,甚至形成自己强大的读者群,打造富有个性的“自媒体”,我们还需要专业的记者么?4、分类广告 classified adverts:网上的分类广告从招聘、房产到二手商品,几乎无所不包,网络广告业快速分割掉报业的分类广告,直接威胁着报纸的赢利模式。
美国的商业网站中,有四只“老虎”对传统报业广告威胁最大,他们分别是:分类广告网站Craiglist.org、招聘网站Monster.com、搜索引擎Google.com和社交网站Eharmony.com。Craiglist和Monster抢夺了大量的报纸分类广告,Eharmony吞噬掉大量的个人广告,Google则吸引了大量小企业投放广告。其中,仅Craiglist的分类广告遍及全球200多个城市,年利润超过1000万美元,每月独立访问数超千万。
总体上看,美国的年轻人越来越追捧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报刊的广告份额和从业人员在急剧减少,传统的阅读习惯发生巨大改变。尽管大报的管理层都知道,报纸必须“网络化”,但除了《华尔街日报》等少数报纸成功实现收费外,多数报纸的网络版收费并不成功。“你们怎么从网上赚钱?”每到一家报社或者杂志社,我们都会重复同样的问题,而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如果我有答案,早就成百万富翁了”或者“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办,就不会这么发愁了”。
二、变局
当然,传统报业不可能“坐以待毙”,而是在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网络业的挑战。美国的新闻同行已经充分意识到,仅仅靠观念更新或流程调整根本无法解决问题,传统报业必须发生深刻变革,方有可能保持生存空间,而其背后又涉及平台整合、机制再造、模式创新等深层次的变革。我们在考察中发现,一方面传统媒体在寻求应对之道,另一方面新型媒体也在兴起。
新闻品质:重视本地、强化深度
本地,本地,再本地,是不少报纸应对网络“全球化”优势的重要策略。公众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全美以及全球的信息,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本地事务的关注。网络时代,“接近性”这一新闻价值标准对报纸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相比《纽约时报》这样的全国性报纸,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最大报纸《圣彼得斯堡时报》日子还算挺好过。该报创刊于1884年,只经营报纸业务,曾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美10大日报,其最大特点是保持独立运作,不属于任何传媒集团,在美国大型日报中十分另类。目前,报纸日发行30万份,周日达到41.7万份,平均读者年龄高达60岁,对报纸具有比较高的忠诚度。尽管面临数字媒体的冲击,报纸发行量却一直呈增长状态,并且能够盈利,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两个:一、真正做好新闻。充分关注本地事件,始终以地方事务为核心报道对象,对内容进行核实保证其准确性。而且,利用网络的时效性进行24小时更新,以充分满足本地读者的需求;二、创办免费报纸《TBT》,小报内容从主报内容选摘,严肃性低于主报,主要赠阅给年轻人看,日发行量达到50万份,取阅率高达97%。有意思的是,免费小报并没有夺走主报的读者群市场,反倒通过小报还吸引了不少原本不读主报的年轻人。
此外,《圣彼德堡时报》还十分重视调查性报道。尽管公众需要以最快速度、在移动状态下获取信息,但他们同样渴望对所在社区有深度了解。为此,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圣彼德堡时报》还扩大了调查记者的规模,目前有10个专职调查记者,最近刚捅出了某议员的丑闻,去年还获得了两项普利策奖。
在《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主流大报内部虽然都保留着调查记者,但由于采访成本高,其团队规模却在减少,一些资深的调查记者也难逃失业的问题。不过,一些非盈利性组织开始兴起,主攻调查性报道,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旧金山,过去一年里,非盈利组织“调查报道中心”(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的记者人数从7名增加到15名,他们主要针对本地政府和商业机构采写调查报道,供本地及全国媒体发表,或在机构网站上刊登。
如果要花比较长的时间做一篇调查性报道,又担心选题上被竞争对手占了先机,怎么办?“调查报道中心”首席记者Mark Schapiro说,可以先在网站上放个小预告片,既告诉大家我们正在做这个重要题目,又可以吸引知情人士报料,还可以有所预告和推广。“尽管调查还没做完,也可以让读者先尝点甜头,使他们更期待报道”。Mark Schapiro认为,网站的优势在“信息整合”,而非“调查真相”,传统媒体越衰退,对新闻品质的影响就越大,公众也就越担心无法获取真相。所以,调查性报道就越可贵,而本地事务的调查报道最能捍卫公共利益。
今年,一个实验性质的新闻机构“公共利益新闻”(Journalism in public interest)凭借调查性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这些非盈利性组织,资金主要来源于基金会、政府和公众募捐,主要针对民权、警察暴力、环境保护等题材进行调查,并与主流媒体合作进行发表。所以,无论媒体形式如何变迁,“监测环境”的社会功能不会改变,公众始终需要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是否安全、和谐和稳定,同时还需要超越表相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有否腐败或问题。这就是本地新闻和调查报道的需求动因。
形势再严峻,新闻从业者们并未放松对准确、客观、公平等专业原则的坚守。著名的双月刊《Mother Jones》(motherjones.com),以做调查性报道为主,发行量保持在23万份左右,读者群主要是50岁以上人士。目前,该杂志依然保留着5-6个事实核查员,专门对杂志记者采写的报道进行核查,每个信源都要评判其可信度,重要的信源都要再打电话找采访对象核实。美联社国际编辑John Daniszewski告诉我们,作为通讯社,最重要的是保持客观、公正的报道立场,否则,新闻产品就无法满足多数新闻机构的需要。“我们强调非政治化的气氛,我和有些同事共事20多年,也不知道总统竞选时彼此给谁投了票。实际上,奥巴马成功当选后,整个美联社编辑部非常安静。”这种非政治性的组织文化,令人印象深刻。
报纸网站:成本不小、收费不易
美国报纸主动进军网络,已经不是新闻,而且大家都知道,单纯复制报纸内容是死路一条,因此,主流大报都非常重视新闻网站的运营,建立从报纸到网站的“循环”发布机制。问题在于,花这么大代价搞网站,要想从中收钱却真不容易。
尽管《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都曾推广过网上收费的项目,比如阅读一些重要文章需要付费、检索很早之前的新闻数据库要给钱等,但总体上并不成功,网络版的收入只占报社收入的很小比例。不过,即便心里再没底,也必须要收钱,纽约时报执行编辑凯勒(Bill Keller)表示,该报将从2011年1月份开始针对其网络版内容收取订阅费用,以弥补广告收入下滑的影响。英国的《泰晤士报》与《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网站,也从7月1日起开始收费,零售一天1英镑,订阅一周2英镑,优惠期30天1英镑,之后以1周2英镑计价。这种收费类型被称为Hard Paywall,指:读者不付费就看不到内容。
说到报纸网络版收费,不少同行都十分羡慕《华尔街日报》。该报的数字化战略始于1996年,到2007年中,其网站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付费订阅新闻网站,拥有98万在线付费用户。而根据美国发行量稽核局的统计,截至2009年10月份,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是210万份,其中包括100多万份的网络付费订户。的确,因为财经新闻更容易为读者创造“价值”,服务于他们的理财参考、投资决策,为了赚钱而花点钱应该不是难事,但时政、社会、娱乐等新闻多可从网上免费获得,要让读者付费可就真不容易。
总体上看,传统媒体想从网络、移动终端上赚到钱,的确是一个挑战。我们在著名的新闻培训机构Poynter中心交流时,Paul N.Pohlman和Bill Mitchell两位教授把传统媒体的“创新之道”概括为六个方面:1、Partnerships合作,原本竞争关系,整合后成为伙伴;2、User- generated advertising用户自制广告,给广告主提供自主发布的平台;3、News as Satire讥讽新闻,用嘲讽口吻做评论;4、Crowdsourcing大量用户参与新闻。如为调查医院对产妇服务,波兰有个媒体雇佣了40000名女性,对413个医院进行了“实验”和评估,做出深度报道;5、Finding readers寻找读者,在社会性媒体上寻找新的读者群;6、Targeted Advertising,针对目标读者,进行个性化广告投放。这6条经验中,3和4是内容层面的,其它4条都是经营层面的。
媒体融合:全能记者及其报道流程
Media General是一家位于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多媒体公司,旗下拥有《坦帕论坛报》(The Tampa Tribune)、WFLA-电视8台(News channel8)和TBO.com网站。这家引领美国新闻业“媒体融合”前沿实践的公司,2000年3月,搬入一座占地12.1万平方英尺、造价4千万美元的新闻大楼。尽管在建新大楼时,已经考虑到“融合报道编辑部”的架构,但那时候,公司并没有真把新媒体和融合报道当回事,直到两年前发生金融危机,才真正迫使这家公司进行“新闻流程一体化” 的改造。
首先,对新闻编辑部进行整合。三楼的报社记者搬到了二楼,跟电视记者一起办公,所有采编人员都要给报纸、电视、网站等三个平台同时做新闻,不再让他们的员工仅仅只为一家媒体服务。这样一调整,人员规模就从两年前的450人减少到目前的300人。
其次,要对记者队伍进行培训。很多记者只知道用电脑写稿,不懂如何拍摄视频或用手机传稿,公司就进行大规模培训,无法胜任“全能记者”的就会被淘汰。要进行“融合报道”,用有经验的老人,还是新人?WFLA电视8台的新闻总监Don North先生告诉我们:与其改变旧观念的人,不如用年轻人,再好好训练他。“要找到能在电视、网站和报纸三个平台上做报道的人,可真不容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雇佣非常容易被培训的年轻人”。
此外,对新闻报道的流程和机制进行改革。目前,该公司有三个新闻团队,一个做本地的常规新闻报道,一个做数据库新闻,一个做驻地的新闻报道。如何平衡“速度”和“深度”的关系?如何给三个平台“循环”供稿?以报道飓风为例,他们的新闻生产流程是:一个全能记者到达现场后,首先用黑莓手机拍摄现场照片,以最快速度发到公司的新闻网上;之后,用摄像机拍摄视频,如果急的话,要把这些视频放到车上的移动电脑里,通过电脑卫星传送,如果不急则带回编辑部,剪辑后给电视台用。这些都要在30分钟内完成,对全能记者的技能要求很高。如果报纸决定要用这条报道,一般情况可根据视频画面和采访内容整理生成,如果不够,可派记者继续深入报道。如果新闻事件特别重大,还要在网上建立专题、滚动报道、不断更新。
不久前,公司派一个摄影师去机场,做奥巴马来访的报道,结果,摄影师只给电视拍视频,没给网站及时发照片,回来后就被领导“谈话”了。再难,都得适应和改变!我们好奇地问:你们的记者又要拍视频,又要拍照片,还要写报道,工作量比过去大大增加。对这样的“全能记者”,怎么考核?是不是要多给好几倍工资?得到的答案令人沮丧:“这是行业变化的必然要求。所以,要想保住饭碗,就必须这么干”。
“过去开会,总是报社负责人先说话,电视台负责人再说,网站负责人最后发言。现在,情况完全倒过来,第一个说话的就是网站负责人,要介绍哪些新闻网民最爱看,要提供具体数据,这样其它两个平台就知道如何跟进、怎样加强报道力度”。Don North先生说,媒体融合之后的最大变化,就是要时刻掌握读者(观众、网民)的兴趣。
新兴平台:社区新闻和博客新闻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助理教授Michael Shanahan在讲座中,向我们推荐了若干新兴的新闻网站。除了上文提及的“公共利益新闻”(propublica.org)之外,还有两个新兴的网站:
一是thedailyshrewsbury.com(什鲁斯伯里新闻网)。什鲁斯伯里是马塞诸塞州的小城市,人口只有5万人左右,这个地区没有所谓的大报,而只有偏娱乐的小报。为了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一群创业者创办了这个新闻网站,只报道当地新闻,给当地居民提供有用的信息,还建立读者数据库为他们服务。网站的博客频道,鼓励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形式来讲述报道者的感受。广告主要来自本地零售商,听说活得不错,已经能够立足。
二是voicesandiego.org(圣地亚哥之声网站)。这个网站已经有5年历史,只报道圣地亚哥的新闻,而且注重披露当地政府的腐败行为。这个网站的收入,主要来自本地市民或富翁的赞助,是非盈利性的机构,网站的目标是:希望更多人每年能捐出75块美金,像订阅报纸一样付费订阅网站新闻。
与这两个网站类似,明尼苏达邮报网(minnpost.com)的前身是明尼苏达州的主流报纸《Star Tribune》,2007年该报大量裁员,不少有着二三十年工作经验的老记者失业。这份报纸的前出版人Joel Kramer先生于心不忍,投资创办了明尼苏达邮报网,目前,这个网站有4名编辑、7名记者和40多位兼职撰稿人。类似的非盈利性新闻网站,全美有4家。
这些新兴的小型新闻网站,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专注于做本社区的新闻报道,注重打造整个平台对社区的贴近性,内容除本地时政新闻外,多以体育、娱乐、健康等为主,比较鲜活、实用;2、人员精简、规模不大,除少量全职记者编辑外,大量邀请兼职记者或业务撰稿人,这样做既有利于节约成本,也有利于充分挖掘熟悉本地区的人士,来提供最具亲近感的信息和最具洞察力的评论;3、不以商业利润为主要目的,多是非盈利性网站,这样可以在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相对独立,以捍卫公众利益为基本立场,注重新闻品质。他们的资金多由基金会或公众捐款支持;4、写作手法上跟传统新闻的“客观报道”有所不同,鼓励作者角色的“适当融入”和写作风格的“个性发挥”。明尼苏达邮报网的主编Susan Albright女士介绍说,他们鼓励撰稿人在写作中“跟读者对话”,可以在报道中用第一人称写作,直接在报道中出现“我”的行动和态度。实践证明,这种非传统的个性表达方式,有利于扩大记者的品牌影响和增强新闻网站的亲和力。
Web2.0时代,博客的兴起带动了“公民写作”的热潮,“人人都是记者”的观念深入人心。在纽约,我们参观了美国第一家以博客运营为商业模式的网站Gawker Media,这个网站由英国记者Nick Denton于2002年创办,现有18个不同主题的频道,容以”深度+评论”为主,强调批判性,赢利模式主要靠广告。网站现有120名员工,其中70多人在家办公,主要是签约写手,其它都在公司上班,编辑部里一眼望去全是年轻的面孔,平均年龄只有25岁。
什么样的博客作者才具有商业价值?公司首席财务官Gaby Darbyshire给出这些标准:对某个专业领域非常熟悉,有远程工作(在家办公)的能力,对社会新趋势非常敏锐,能写出好的故事吸引读者,此外,必须充满个性甚至带有比较夸张的性格。她说,这些“博客记者”的收入是底薪+奖金,底薪每个调整一次,主要根据上个季度的综合表现,可以保证日常的基本生活,奖金的判断依据则是文章的访问量。我们在公司的前台看到,墙上有一块大的显示屏,都是实时监测的数据,其中有个重要指标是“last hour”——上一个小时的文章排行榜。目前,Gawker Media最受欢迎的是科技频道,主要介绍新趋势、新产品和实用小攻略,非常受年轻读者的追捧。
三、趋势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既是当下新闻业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传播变革的基本趋势。对传统报业来说,选择“对抗网络”,无疑是自寻死路。试图“有效利用”,也是穷途末路,因为你还是固执地坚守着“以我为主”的旧观念,把网络当成是新兴的补充,这种夜郎自大的心态十分危险。如果每天只是想着把报纸平面版内容搬上网,然后千方百计地收钱,那还是旧媒体的运作思路。实际上,传统媒体从业者必须痛定思痛、改变观点,建立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融合型、一体化生产平台。
关于报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至少可以做如下判断:1、全国性的报纸将快速衰退。因为要了解全国乃至国际新闻,上网、看手机、用阅读器,基本信息都能获得,速度和深度也可兼顾;2、区域性报纸的生命周期会长些,尤其那些能坚持“本地”又追求“深度”的报纸。而且,本地报纸转型做“融合媒体”,整合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站等不同平台,做“环境监测者”和“服务供应商”最能见到实效;3、发行量上,全球覆盖的主流财经报纸受区域的限制相对较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财经现象的剖析和内在逻辑的把握越来越需要全球财经视野;4、、免费报纸将长期存在。网络新闻再海量,电子阅读器的体验再美妙,也不妨碍在坐地铁的时候随手白拿几张报纸翻一翻。
在对美国传媒业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对中美报业进行比较。虽然同样面临着数字媒体的竞争,两者总归还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报业尚处在成长期,潜力仍待发掘,暂未遭遇美国报业的深层危机。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未来新闻生产的话语权掌握在公众手中,专业记者是否还有必要存在?我的判断是:专业记者永远有饭吃!理由至少有两个:其一、绝大多数人主要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不是信息的生产者,他们没那么多功夫去采访、写作和报道,“公民记者”能分享和传播的主要是观点、而非事实;其二、中国的现代化、民主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大量被权力遮蔽的信息永远都得靠专业记者来挖掘。
无论媒体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人类对信息的需求永不改变。融合时代的“变”与“不变”,参照传播学家拉斯韦尔的5W模式,大体可以这样概括:
——传者:平面时代,传统媒体是劳动、资金密集型的组织,需要依靠庞大的记者编辑群,来从事大规模的新闻采集传播。融合时代,媒体可以是分散的个体,也可以是小规模的组织,从组织媒介到个人媒介,新闻生产的权力结构正在去中心化;
——渠道:必然呈现多样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将是重要的传播载体,因为可以满足我们“随时随地、互动参与”的需求。利用Ipad这样的电子阅读器,我们几乎可以“无所不能”;
——内容:过去是按照专业主义原则来生产新闻,而今天,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的兴起,使公民新闻、草根新闻空前活跃,新闻与非新闻的边界容易模糊甚至混为一体,新闻的“把关”不再是组织控制的过程,而是在传播过程中由记者和公众共同参与、逐步辨析的过程。此外,由受众提供的“微内容”,积累或加工后可以变成“聚内容”,无数的意见领袖将建立真正的“自媒体”品牌;
——受众:通过订阅新闻获取信息,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主动定制,受众的个性需求将获得满足。而且,专业或非专业的身份将模糊和混合,其位置从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下游”回到“上游”,受众随时可以变成传者;
——效果:无处不在、随时随地,传播的效果将充分满足人对信息的需求和表达自由。通过多信道、多媒体的传播,融合时代的媒体正实现着“浸润式”的传播。想想看,当你在用微博或推特写作时,你的瞬间欢娱、刹那颓丧、即刻感悟和生命轨迹,已经被复制和再现,“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边界也由此模糊,媒体也将实质性地成为人的延伸。(作者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文化繁荣与新媒体”研究基地及“赵凯工作室”副主任)
注:本文属2009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期深度报道史(1978-2008):以新闻生产社会学为视角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09YJC860005。本文首发于《南方传媒研究》第25期,2010年8月南方日报出版社。
融合时代的变与不变——美国传媒业考察随感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