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博主语:今天在上海锦沧文花大酒店启德参与了“The MBA Tour 2010全球商学院巡展”,主要参展的学校非美国大学莫属。众所周知,世界级顶级商学院大多数都集中在美国,这绝非偶然,原因之一是商学院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已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对商业运作的独到理解使得美国的商学院独树一帜,领导着世界商学院教育的发展。正因如此,美国商学院也成为了全世界莘莘学子的向往之地。从向我咨询的人员中,感觉到他们最纠结的问题是学校的排名,“如果不是去到美国商学院排名前30,甚至前20的学校读书,就没必要去了。”事实上,大部分人几乎不了解美国顶级商学院的标准和要求,也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与美国学生和其它国家的学生相较有何优势,有何劣势。也就是说对“我是谁?我有什么?我要什么?我该怎么做?”没有清晰的概念。故而转载这篇来源于2010/05/18《华尔街日报》的文章,看看美国人是怎么看待身处MBA课程中的中国学生,供希望申请美国顶级商学院的申请人参考。

/杰森·希尔 (Jason Hill) /张苏粤 (Adam Zhang)

        MBA
第一年转瞬即逝,可谓是尚未来得及品味,便已不得不开始回味。学年终了的时候,回顾近一年来写下的许多文字,突然发现其中少了些许来自美国同学的声音。我们远涉重洋来到美利坚,历尽艰辛去努力融入这里的生活与人群。但是站在另一边的美国同学又是怎样看待我们的呢?在他们心中,中国同学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我们到底给学校带来了怎样的价值,在他们看来,我们最大的缺点又是什么?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与新当选的学生会主席杰森·希尔进行了一次长淡,随后杰森写下了一篇长文,希望大家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美国人眼中真实的中国留学生。

    我很荣幸能有机会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来谈谈我们身边的国际同学。与其他众多顶级商学院一样,耶鲁管院一直强调打造全球化”MBA项目,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其教学风格、课堂氛围到校园文化的诸多细节却非常美国化。在平日里与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同学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面临的文化冲击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过分热闹的课堂教学风格、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及极为重要又略显微妙的同学间社交关系网络。对于我们这些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学生,校园文化一脉相承,商学院无非是强度略有加大而已,所以这种过渡在不经意间就自然完成了。坦白地说,我从不曾想到这些在我们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对远道而来的国际同学会是此等挑战。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讨论。.

    课堂教学。 在美国,无论是商学院或是本科,我们都没有纯粹地讲授式教学。教授们通常都希望,甚至要求课堂互动与讨论,而学生们也会在关键点上主动提问。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认为这种打断是不礼貌的,因为美国学生普遍有一种消费者心理:我们花钱花时间来到这个课堂,就是知识和教授的消费者,就有权得到满意的答案,有权请教授当下进一步阐述不明之处。我听说有的教授甚至亲自写信给那些课上过于安静的同学,请他们踊跃发言。

    听说在很多其他国家,比如中国,课堂完全以教授讲述为主,教授与学生之间似乎有一种不被打断的约定俗成。我认为,两者间最大的差别是,我们坚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向教授学习,更需要互相启发、分享见解,所以互动式教学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是一种美国式的约定俗成。而作为美国学生,我们也真的非常希望在课堂上听到更多来自国际学生的声音。

    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不可能保证这种互动总是有益且高效的。有些同学可能会问一些理应在课前阅读中解决的问题,甚至会提一些不靠谱的想法。有趣的是,如果一个班的学生经常在一起上课,在同学间会渐渐自发地产生一种潜规则,或者说是一种同侪压力,逼迫着那些经常提傻问题的同学三思而后行。总而言之,在课堂上把握好吸收知识与参与讨论的节奏是对每个学生至关重要。

    团队合作。学习团队是商学院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因为我们中的每个人在未来工作中都将面对类似的情形。在美国商学院,就好比在美国商业文化中一样,几乎所有的功课都由团队完成。我们坚信团队合作是成功商业运作中的圣杯,且与我们推崇的创业家精神以及个人奋斗并不矛盾。我认为团队合作体现的是一种有付出才有回报的合作精神,这与我们在成长道路上所学到价值观相吻合。很多课业本身要求团队成员能够为了最终共同的利益去主动平衡互相之间的优劣势、职业兴趣以及工作风格,以期达到最佳状态。

    我的学习团队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八个人背景各异,志趣与工作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组队之初,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便是如何去协调,找出最佳合作模式。而学校小组又与真实的工作团队不同,因为组员间没有级别之分,也没有绝对的领导。团队领袖往往会自然产生,然后就在一年间的不同项目上轮换。但由于没有谁能开除谁,这样的团队的确更需要足够的合作精神及互相尊重来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

    很多国际同学告诉我,团队合作有的时候对他们很难或是让他们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有些讨论和争辩对最终结果并无直接帮助。其实,这样的抱怨并不只是国际学生才会有,我本人有时候也有同感。但因为我过去所在的公司文化极为强调以密集会议为载体的团队作用,这份经验告诉我商学院里这种多元文化碰撞下的新型团队合作模式对我将来的管理工作大有裨益,这些宝贵的经历将帮助我进一步提升驾驭团队的能力。

    社交网络。商学院绝不仅仅是上课学习(甚至有同学说,主要不是学习……)。与同学们多交往,建立起一个社交网络是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将来能为每个人带来益处的好事。在我们这个紧密的团体里,有未来的CEO, CFO,公司主席,政府领袖等等,我们应该努力认识每个人,与大家成为好朋友。我正是本着这个态度来到管院,也正是这个原因使我一直很积极去了解更多国际同学。

    我本人很爱旅游,原因就是可以见识到不同的文化,商学院对我就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因为他把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文化元素通过吸收国际学生而汇集到了一个地方。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开学不多久,同学们便不自觉地组成了按地域分的小团体。我自己也难辞其咎,因为我自己的好朋友也大部分是美国人。但是作为新一任的主席,我计划安排更多跨文化的主题活动,来让他们走得更近。

    但是,另一个问题便是很多国际学生对参加学生会的活动并不热衷,我的中国同学道出了心声。很多时候,他们觉得这些活动对于他们更像是例行公事,因为应该去而去,而非是纯粹为了开心而参加。的确,可能是介于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让国际学生完全与美国人打成一片并不现实。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社交场合确实是美国核心商业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很多协议与合作均是在社交场合达成的,而商业圈内也普遍注重关系网络的搭建与培养(后来我得知,这一点与中国商业文化很接近,但是我们并不提倡用喝酒来解决问题)。

    简单说来,在这个世界里,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你是否是最好或最聪明,而是取决于你认识谁及你和他有多铁。LinkedIn这个商业社交网站在美国很火,而商学院在我看来就像一个真人版的LinkedIn。但我必须指出的是,我们耶鲁管院与其他很多学校不同的是,同学们更多时候是真的关心他人的生活与职业方向,所以这样的网络不,也值得每个人真心付出去参与。如果一直蜷缩在自己的安全区内,我们就会丧失如此得天独厚的好机会去打破壁垒,真正去了解同学从而结交一些好朋友。

    尽管上述文字听起来有些像是给国际学生入学前的准备课,我还必须强调美国同学在上述方面也应当承担起一定责任。一方面,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国际学生过人的勇气与决心。他们放弃了在祖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飘洋过海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家,试着融入陌生的文化,对于他们我满怀敬佩。另一方面,作为美国人,我们不应当好为人师,一心想着把我们的价值观强加给国际学生,相反,我们应当敞开胸怀,从他们身上学习借鉴优秀的文化传承。我想,只有双方都本着开放和学习的态度,才能使我们的学习真正变得国际化,真正成为一个能做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学府,从而培养出全球商业领袖。

(张苏粤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法律系本科。 2005加入新华通讯社国际部,先后在北京、新疆及肯尼亚常驻工作。出于对媒体投资与管理的浓厚兴趣,于2009年进入耶鲁管理学院攻读MBA课程。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相关博文:

留学职业规划之看世界顶级咨询公司如何工作      留学职业规划之体育和健康管理(组图)

留学职业规划之我读什么专业?                   留学职业规划之风从世博来(组图) 

留学职业规制之艺术硕士(MFA)(组图)         留学职业规划之幼儿教育(组图)

留学的价值(组图)                          艺术是上帝对人类的恩赐——去美国读艺术

商学院权威认证AACSB                         就业最好竞争激励的会计专业

在好莱坞拍电影的中国女孩(组图)             留美学生教你如何找工作(组图)            

实录:美国留学省时省钱读名校规划第一牛人      建筑学牛人教你如何问鼎美国常春藤盟校(组图)

从“富士康事件”看留学生应有心态(组图)      哈佛校长德雷科的三条“择业法则”(转)

想投身外企的朋友看过来                       戏谑一下:如果我是教育部部长

我们不能改变风的方向,但可以调整帆的角度      由简历说开去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美国读医学院(组图)     为梦想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