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公司屏蔽了国美的多少事实真相?


     

公关公司屏蔽了国美的多少事实真相?

 

    国美电器发生的控制权之争,终于得出了结果,职业经理人陈晓战胜了他的老板黄光裕,保住了对国美的控制权。这一场耗时两个来月的资本争战,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市场常识课,它的丰富的内涵可以给人们带来诸多启示,深化对市场经济的领悟。新华社发表的评论认为,这是一个“基于法律框架下解决内斗的经典案例”,“为中国企业规范化发展写下浓重一笔”。

    但是,昨天(9月29日)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条报道却提醒我们,我们对这场争战的认识,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偏差。这篇题为《国美陈黄之争“军费清单”索引》的报道告诉我们,陈晓为代表的董事会一方为了应对控制权之争,共动用了3家公关公司,而黄光裕家族也动用了超过两家的公关公司,双方为此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据知情人士透露,陈晓一方仅花在媒体以及公共关系维护上的费用就超过了2000万元,黄光裕一方为获得投票胜利,更准备支付2600万美元的相关费用,而且这可能仅仅是双方“军费”的一部分,更多的支出还沉没在水底不为外人所知。

    公关公司为资本提供服务,它们的服务内容是什么呢?这篇报道没有详细披露,但是无论在公关公司还是在媒体,这已经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秘密。公关公司在收取了资本提供的费用以后,事实上就成了鞍前马后为资本服务的工具,它的主要工作就是给资本提供需要的舆论环境,消除不利的舆论环境。从本质上说,公关公司开展的这项工作,与媒体所担负的职能是充满矛盾的,媒体需要如实报道有新闻价值、应该让读者知晓的一切事实,这种事实包括资本愿意给社会知道的正面新闻和不愿意让社会知道的负面新闻。但是,当公关公司出现以后,它们可以轻易地代表资本用金钱将媒体收买下来,让媒体只报道资本愿意公开的事实,隐瞒资本想要隐瞒的事实。就这样,随着公关公司出没于市场,新闻事实就很容易被屏蔽,读者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事实甚至是经过了包装的伪饰新闻。在国美控制权争夺白热化的这段时间里,争战双方通过公关公司向媒体上下其手,媒体还能将这场争战的台前幕后如实地向公众报道出来吗?那么,这一场争战又如何能够保证成为“中国企业规范化发展”的一个样板呢?

    公关公司的建立,是基于从西方舶来的公共关系理论,企业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必须与社会各个方面处理好关系,其公关对象不仅有媒体,更包括消费者。公关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而出现的一种活动,有其合理性,但在我国,相当多的公关公司已经演变为资本雇佣来专门应对媒体的工具,它的职能也很简单地成为向媒体推介包装资本的所谓“软文”,或者帮助资本扑灭有损于资本形象的新闻报道。在很多情况下,资本可以通过一条广告轻而易举地要求媒体撤下负面报道,而一些丧失职守的媒体也从中看到了商机,利用所谓负面报道来要挟资本投放广告。在资本、公关与媒体之间,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条“食物链”,资本和媒体实现了联欢,公关也获利丰厚。但是,这条“食物链”的出现却破坏了媒体的生态。我们经常说,媒体是社会的公器,但当媒体臣服于金钱的收买以后,它就成了资本的“私器”。在这条“食物链”之下,公众的知情权被剥夺了,对于像国美这样内斗正烈的企业来说,当一些新闻事实被公关后的媒体放大或者屏蔽起来后,它损害的实际上还有投资者的正当权益。

    回顾国美之争两个月来的演进,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一些媒体发出的声音明显不合常识。比如,有媒体要求政府冻结黄光裕的股权,也有媒体刻意将陈晓打扮成一个道德的失势者。这种不符合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的声音,除了反映出论者的识见低下以外,不能排除公关公司通过媒体放出烟幕,使舆论出现向其服务对象倾斜的可能,而这后面隐藏着的便是媒体被金钱收买的事实。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国美是一个公开公司,争战的最终结论只能由手中握有投票权的股东来作出。但即使如此,如果确实有争战双方的某一事实被公关公司巧妙地掩盖了起来,未能通过媒体报道出来,那么,谁又能够保证,最终的投票结果一定是国美所有股东在透彻了解事实以后的真实意志的反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