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争力不能吊死在低工资这棵树上
杨于泽
中国人民大学近日发布一份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认为未来5年,中国将面临持续的加速性的市场化工资上涨。《经济参考报》昨日援引报告指出,不必过分夸大工资上涨的负面效应,工资上涨不会影响我国制造业的总体竞争优势,不会在近期转化为通货膨胀的压力。
对于中国的工资上涨,确实有人怕得要死。他们是谁呢?是某些社会精英,在他们看来,中国一涨工资,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就没有竞争力了。农民工拿低工资,中国经济才有“比较优势”,对外国产品才有竞争力。但他们是不愿意拿低工资的,因为他们具有国际视野,知道国外的同行拿多少钱,也希望自己的工资水平“与国际接轨”。
让中国人照拿低工资,这在道义上说不过去。为了经济具有竞争力,就要反对涨工资。中国人就得继续拿低工资,过穷日子。但保持竞争力又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多挣钱,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吗?给大家涨涨工资,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事。否则为竞争而竞争,保持竞争力对大家丝毫没有好处,那跟没有竞争力没什么两样。
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的钱袋鼓起来了。中国社科院前不久发表的研究报告说,2009年中国的财政收入达10.8万亿元,排名世界第二。中国历代都强调,要藏富于民。现在国富了,接下来就轮到民富。绝大多数国民都是工薪阶层,若要民富,就得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舍此别无选择。
说到中国的“比较优势”,人们习惯于把它归结为人力成本低,产品物美价廉。但欧洲议会近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会议,呼吁欧盟成员国停止从中国血汗工厂进口商品,以遏制一些工厂残酷压榨劳动力的行为。这说明,中国的低工资里外不讨好。对内而言,它抑制了内需,阻碍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来说,我们以廉价商品补贴了发达国家居民,但他们不仅不买账,还要骂我们搞血汗工厂。低工资一直是民众之痛,如今又成中国之耻。
既然发达国家不买我们低工资的账,我们不妨给自己涨点工资。实际上,我们涨工资并非在乎别人的看法,而是有市场的巨大力量在推动。过去,中国劳动力过剩,而现在到处都是“民工荒”,有订单却没人干活。工厂要招人,却不亮出更高工资待遇、更完善社会保障,民工会来应聘吗?市场发出的的信号,就是要中国涨工资。
这不是说,涨工资对中国经济完全没有影响,生产成本上升,就会影响产品竞争力,这是事实。但好点子、研发、设计、营销、管理也是经济竞争力,可以想办法的环节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不在这些环节力争上游?低工资带来过竞争力,但我们不能形成对低工资的依赖,中国经济不能吊死在低工资这棵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