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150万元房子赠片警定有隐衷


   

老太要赠片警150万元房子值得社会反思

杨于泽 

       《京华时报》昨天报道了一件“奇事”: 北京丰台区76岁退休老太张金华去年遭遇诈骗,民警刘青帮其追回200元损失,老人遂表示赠送一套价值150万元的一居室致谢,被民警婉拒。但老太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这一“无理要求”。

       放眼世界,孤身老人把自己的房子、其他遗产遗赠给自己的恩人,这类事情很多,本不足为奇。张金华无儿无女,去年4月的一天,被两名推销长途电话业务的人骗去200元,片警刘青爽快地帮她把钱追回来,从这种意义上说,刘青是张老太的“恩人”。张金华要把住房遗赠给他,可以理解。

       不过,张老太跟外国人比,还是大有不同。外国老人把财产赠送给非血缘关系的外人,一般是为了报恩。英国富孀歌妲·白恰尔2004年去世,有1000万英镑遗产,但她没有传之后代,而是遗赠给经营中餐馆的华人文剑生和文碧莲夫妇,原因是他们跟她很亲密,平时很照顾她。而张金华老太赠产给片警刘青,自然有感于他的爽快帮忙,但刘青帮她的忙是职责所在,公事公办,决非私谊私恩。

       在张金华老太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风俗习惯、观念的冲突,也有对立统一。中国传统上强调感恩,有“知恩必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说;中国传统上又是以血缘远近分亲疏的,家产传子孙,没有近亲传远亲。即使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不是把自己的家产拿去报恩。但张老太愿意拿出自己的房产报答片警刘青,可以说是克服了传统血缘观念,达到了涌泉相报的极致。

       细究国外老人将遗产留给“外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抗议。西方老人处理自己的遗产,本来有两种选择,一是传之有血缘关系的人,二是捐给教会或其他慈善机构,向上帝奉献自己的爱。但很多老人与亲人之间关系疏离,有的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所以有人宁愿把财产赠给那些给自己温暖的人,就像歌妲·白恰尔把千万英镑留给华人朋友一样。更有甚者,有人把亿万家财遗赠自己的宠物,不与人类,这更是对人际关系冷漠的不满和发泄。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大,个体性日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变越淡。老人在家里去世多年,人们看到的是干尸或白骨,此类“新闻”时有耳闻。片警张青帮过张金华老太,她决定把房产赠给他,就一点不奇怪了。可能在张老太看来,片警刘青帮自己做事爽快,是一名好人和“恩人”,报答他是应该的。也不排除她希望通过赠房,进一步拉近与片警刘青的距离,将来也好有个“亲人”作依靠。

       只可惜,张老太误会了片警刘青的服务,错把公事公办当成了私相授受了。从中,我们可以想见老百姓找“公仆”办事之难。找民警追讨被骗的200元钱,竟然值150万元。同时,我们不难体会出一位老人的孤寂与无助感,他们多么需要来自社会的关心和温情。而有150万元,也未必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