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周期监管态势明朗 银行能否安然“负重”前行
2010年09月27日02:53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嘉宾:
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 赵庆明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
国泰君安银行业分析师 伍永刚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 鲁政委
最近由27国央行达成一致的《巴塞尔协议III》规定,截至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仅此可见全球金融机构正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监管要求,但显然,中国商业银行“受限”更多。
在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加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管理、房贷压力测试、叫停银信合作,以及近期传闻中的拨备新规(大型银行拨备总贷款比2.5%及股份制银行2.4%)等愈加严格的监管要求接踵而至。
那么,中国商业银行是否具备承受更为严格监管的能力?在实体经济恢复尚存反复可能的当下,更为严厉的监管又意味着什么?
3 新规压缩银行再融资周期
上海证券报:新规是否有可能导致部分银行资本金不足,压缩上市银行的再融资周期?对此,监管机构或股东,比如四大行的大股东汇金等可能会持有什么态度?
赵庆明:去年以来,一系列监管新规的出台,其主要目的是风险防范,当然也可以理解是为了抑制信贷增长,目的是好的。但是,过高的标准和过多的限制(例如银信合作)必然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资本金饥渴症”。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都会是高速增长,其内在动力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商业银行自身追求高成长仅仅是次要原因。
刘煜辉:从近期银行股的持续走低来看,市场对银行股未来盈利暗淡预期一目了然。约1.5%的新增计提,即银行要一下子拿掉2000多亿的利润来提高拨备,银行对资本金需求压力可想而知。
鲁政委:从监管潮流来看,资本要求中股东权益的比重得到了比此前更为突出的强调,其比例也被要求较此前得到更多提高。这意味着,在资本充足率继续提高的情况下,未来银行只有通过增发新股或利润转增资本方式,才能满足监管要求。如果是增发新股,毫无疑问,对于国有银行,如果汇金不希望所持股份被摊薄,就需要继续认购这些银行增发的股份。但仅这次增发,汇金就已出现资金不足,不得不发债的情况。这意味着,国有银行持续的增发,将给汇金造成巨大资金压力,汇金难以一次又一次地满足这种需求。
这种方式特别要引起注意的副作用是:汇金在银行间市场发债筹资认购几大国有银行股份,给其他金融机构造成了巨大的不公平。因为这不过是几大银行透过汇金,将债务资本转化为了本来只有股东权益才能够充当的核心资本。而其他银行由于缺乏汇金这一中介,不可能利用这种方式。
汇金发债筹资完成注资的行为,非常类似美国银行过去用以补充一级资本的信托优先证券,而最新的美国金融改革法案,要求从一级资本中逐步剔除信托优先证券。
如果是以利润转增资本,则需要利差在一段时间里继续保持,否则,利润之增加,可能不足以满足商业银行未来资本补充的需要。
4 设限过多影响实体经济?
上海证券报:监管层对于商业银行“设限”越来越多,是否有过于审慎之嫌?反周期监管会否成为常态?在实体经济恢复难以确定的当下,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是否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鲁政委:每一轮金融危机之后,都会出现一轮加强金融监管的风潮,也不排除出现过于严厉的可能。如果从保持金融机构长期稳健运行的角度来看,未必就是越谨慎越安全。因为过于严厉的监管,可能加大金融机构的运作成本、弱化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令金融机构将高风险的活动逼向“监管雷达屏”之外,长期反倒可能成为酿成危机的重要因素。
比如,198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储贷机构危急,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此前限制存款利率上限Q条例的限制;本轮金融危机中表外化业务的大规模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是试图规避巴塞尔协议引入后对表内资产的资本要求。而经验研究也显示,在1989年引入巴塞尔协议之后,与此前相比,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不仅没有下降,反倒出现了明显的增加,因此,监管特别是更为严厉的监管,到底对金融体系和经济是一种什么的影响,客观说来,目前并未得出一致的结果。因此,监管原则的“审慎”,不等于严厉,其实质就是试图在保持金融机构平稳而可持续的盈利能力与规避风险之间寻找最佳平衡,而不是走向某个极端。
毫无疑问,反周期的监管将会成为未来的常态。从国际潮流来看,反周期已融入最新达成的《巴塞尔协议III》;在国内,中国监管部门也在积极考虑引入反周期监管的新指标。从国际上来看,正是由于考虑到当前经济复苏前景的不确定性,所以,巴塞尔III目前给出的是一个逐步达标的时间表,而不是在近期一次性就要求达标。
考虑到《巴塞尔协议III》提出了一些全新的指标,其对经济和金融机构的影响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建议我国首先要积极跟进,加强研究,但不要做率先吃螃蟹的人。
赵庆明:我个人认为当前对商业银行“设限”确实过多,确有过度审慎的味道。我个人也不认为这是逆周期的监管做法。不过回过头去看2009年的情况,我国的商业银行放贷确实过松过多,埋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从防患未然的角度,监管部门确实应该加强监管,但是也不能过度。在当前实体经济并未完全恢复且仍然面对很大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下,对银行“设限”过多,必然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伍永刚:近期监管层对商业银行的“设限”或政策调控确实显得有些过于频繁,且力度较大,难免有过于审慎之嫌。
监管层对商业银行的“设限”或政策调控部分属于风险监管和控制体系的调整完善,部分属于反周期监管。我们认为,其中的制度性调整不会成为常态,但反周期监管今后很有可能经常出现。
监管层旨在加强银行风控能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抑制银行的信贷扩张,从而对实体经济复苏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这种对实体经济复苏潜在的负面效应可以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以及银监会的监管政策加以克服或抵消。
刘煜辉:从现在银行的监管理念来讲,拨备政策应该体现一个“逆周期”性,我们从新巴塞尔协议中也能看到这样一个理念,这也是国际金融界在此次金融危机救助中取得的共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