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关系是人类文明的规律性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现象。当人类经济活动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出现了社会交换,促进了社会分工、区域分工。这个时候,作为交易中心地理标志的城镇出现了。可以说,城镇的出现是乡村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力发达的结果。同时,城镇的出现又反过来激活了乡村经济,促进了乡村发展。100多年前恩格斯说过,250万人集中于伦敦,使每个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城镇化发展,无疑是经济繁荣的象征,也是其强大的动力。但是,在工业化之前,生产力不发达,以传统农业为基础,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循环经济,人口迁徙、要素流动的范围非常有限。就业以及生老病死等几乎都是家庭内部的事情,由家庭保障就可以满足需要。总的来说,起先的时候,城镇与乡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协调发展。迄今为止,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城乡是协调发展。只是到了后来,大约也就是在300年前,科技进步引爆工业革命,人类进步突然加速,人类迈入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她迅猛冲击传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治理结构,由此出现了“四个替代”,即市场经济替代了自给自足经济,现代经济替代了传统经济,工业文明替代了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取代了乡村文明。从此,人类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跌宕起伏,波澜不断。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一对孪生姐妹,同胞兄弟。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城镇则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工业化推动城镇与乡村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工业化时期城乡关系史的分水岭,也是城乡关系研究的重点。考察城乡关系历史有四个基本维度,即城乡人口关系,生产要素关系、社会保障关系以及收入关系。从这四个维度考察,迄今为止,人类城乡关系的历史,可以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的城乡关系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合起来讲,人类城乡关系史可以简略划分为五个时期:(1)前工业化时期。以乡村人口为主,生产要素在较小范围、较低层次自由流动,生活保障以家庭为主,城镇与乡村差距不大,界限模糊,城乡互为依靠,协调发展。(2)工业化初期。西欧文艺复兴后,科技发现、科技发明不断引爆工业革命。这场科技革命引爆的工业革命,首先在工业领域爆发,工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城镇经济迅猛崛起,进而产生大量需求,对作为原料供给地的乡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城乡差距扩大,上演“圈地运动”,土地集中,大量人口和劳动力进城,出现工业掠夺农业,城镇盘剥农村现象。(3)工业化中期。工业化成果由城镇向乡村深入推进,乡村现代化改造步伐加快,在工业化、城镇化大部分任务完成后,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大体相等,人口和劳动力进城趋缓,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社会保障进入人们的生活视野,城乡差距收敛,进入城乡互有需要,互有支持时期。(4)工业化后期。工业化、城镇化任务基本完成,城镇人口占据主导地位,人口和劳动力进城减少,生产要素在更高层次跨城乡流动,城乡差距开始缩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成为这一时期的发展潮流。(5)后工业化时期。人类社会形态巨变,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形成,出现了人口自由迁徙、要素自由流动、社会保障均衡覆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可见,发展最终不偏向城镇与农村中的任一方。城乡关系似乎又回归原点。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不同,城乡关系所处的阶段也就不同。
中国的城乡关系,有人类城乡关系一般规律的影子,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工业化时期的城乡关系更多的是特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大部分时间里,城乡关系相对稳定,以渐变为主。中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过程曲折,经历过朝代更替,战乱动荡,以及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有迟滞延缓时期的时期,也有加速发展的时期。这使得中国工业化时期的城乡关系很别致。特别是新中国的城乡关系,更是波澜壮阔。如果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时期的城乡关系是以市场力量为主导,主要由“无形的手”牵引,那么20世纪中国工业化时期的城乡关系,则是以“有形的手”为主导,主要是“有形之手”牵引。在国外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中国则是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二元治理结构。中国工业化时期的城乡差距之中,相当大一部分是“有形之手”的结果。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工业化在战乱动荡中进行,一些沿海中心城市崛起,兴盛繁荣,紫醉金迷,一派盛世景象,大部分地方农村枯萎凋零,妻离子散,一片凄惨景象。20世纪的旧中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严重失衡,更加剧烈了战乱动荡。也许正因为这样,共产党领导农民“闹革命”,并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方略,最终实现彻底胜利,革命成功,执掌政权。新中国60年是中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城乡关系剧烈变革的重要时期。简单回顾60年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轨迹,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城乡关系走出非同寻常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乡自由发展阶段(1949-1953年)。共产党领导穷人翻了身,革命成功。在取得政权后,迅速割断了资本家利用“无形之手”盘剥农民的渠道,“打土豪,分田地”,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农民成为土地的生产者、经营者,是农民支持革命得来的成果。获得土地的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产品增加,市场供应相对充足。这一时期,中国在“小农”的汪洋大海之中,以乡村人口为主,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以家庭保障为主。法律保护家庭财产权利,人口和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农民进城和城市人口下乡都不受限制。
第二阶段:构建二元,城乡分立,以农支工阶段(1953-1958年)。国家开始推行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这对农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工业投资需求过旺,农产品供应趋紧,市场价格上涨。加上一部分农民出卖分得的土地,乡村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国家为了增加工业化资本积累,开始限制农产品涨价,并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并经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一直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开始还有“自愿”的味道,后来则完全“强制”,共产风、平调风接连不断,农民的财产权利受到极大损害。与之相适应,单位制度、统购统销、票证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应运而生,从此人为修筑起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受到限制,农民进城的路子被堵,以致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而被彻底禁止。这一时期是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剧烈变革,对后世发展影响极大的时期。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建立,不仅决定了中国城乡分立,而且也决定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分立,这就是后来中国城镇化远远落后与工业化进程的体制根源。
第三阶段:强化二元,城乡对立,城镇掠夺农村阶段(1958-1978年)。城乡二元结构确立后,禁锢了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尤其是票证制度让农民进城转一转都难以实现。“剪刀差”替代了“中间盘剥”,成为工农、城乡利益的“转换器”。根据有关资料,这一时期通过“剪刀差”从农村剪除6000-8000亿到城镇,城乡差距扩大到新阶段,并从收入差距扩大到其他社会领域。农产品供应必然全面吃紧,交售“爱国粮”、“爱国棉”、“爱国蛋”、“爱国猪”成为政治任务。各种票证身价上升,但却严重消减了农民利益,束缚了农民手脚,灭失了创造热情。城乡居民都有突破二元制度束缚、恢复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内在冲动,这种冲动传导发酵,进而引发“两条路线”斗争。并且“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由此,中国的“社教”、“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轰轰烈烈,政治手段成为强化城乡二元结构的超经济力量。考虑到政治力量实在难以为继,国家不得不调整农村所有制形式,由人民公社一级所有,调整为“三级所有,对为基础”,并为农户划分了“自留地”。这一时期,社会保障实行“单位化”,有单位就有保障,好单位就好保障。农民的保障也就只能“家庭化”、“公社化”。毕竟,乡村与城镇难以彻底分割,城镇有来自农村的“临时工”,社队有“副业工”,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有“社队企业”。长期的城乡分离,农民就业状况已经非常严峻。大量农村人口拥挤在狭窄的土地上,成为隐蔽失业人口,一半农村劳动力是剩余劳动力,急需要转移就业。1978年二三产业已经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70%,但农业人口仍然占到80%,农民收入仍然以农业为主。这一时期,中国城镇化进程远远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第四阶段:解冻二元,城乡互动,各有支持阶段(1978-2002年)。1978年中国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家庭为单元,土地按人口均包。这一时期,出现了“若干个替代”,即乡镇政府替代了“人民公社”,“村委会”替代了“生产大队”,“村民小组”替代了“生产队”,“村民”替代了“社员”,“乡镇企业”替代了“社队企业”。重新获得经营自主权的农户,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产品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市场供应持续改善,并实现由“短缺”向“有余”的历史性跨越。统购统销体制、票证制度先后解体,农产品价格放开,人口流动解禁,引入市场机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三分天下有其一”到“半壁江山”再到“三分天下有其二”。农村劳动力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万元户、盲流、农民工、农民企业家先后成为中国的流行语。从开始限制农民进城,到后来放开农民进城,再到后来鼓励农民进城。中国农民迈入大步进城的新时代,每个建筑工地,每座高楼大厦都有农民工的身影。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超过1亿人。农民进城大幅度增加城镇常住人口,加速了中国城镇化步伐,2002年全国城市达到655座,城镇超过2万座。国家接手“单位化”解体之后的公共服务,建立起面向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农民在城市落户非常困难,遭遇冷眼、被歧视,更是“家常便饭”。大多数城市处于城镇化的初级发展阶段,尤其是小城镇发育不充分,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不足。这一时期是中国市场化改革推进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最迅速时期,其中市场力量发挥了巨大作用。农民收入由以农业收入为主向以非农收入为主转变。在人民公社解体之后,由“公社化”的公共服务也随之解体,道路交通、基本农田建设、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全部由家庭承担,政府在农村的公共服务“缺位”,农村基础设施损毁失修,公共服务家庭化,农民负担沉重,社会面貌不振。大部分纯农业户破产,依靠非农就业贴补家用。这一时期,农村存在“一个不充分”、“一个不到位”。“一个不充分”即市场化不充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土地等要素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纠结不清,城镇建设单一依靠政府力量,市场无法有效运作。“一个不到位”即政府职能不到位。政府没有及时接手人民公社解体后遗留下来的问题。正是这一时期,造就了“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城乡景观和“农民用自己的血汗浇灌城市的花园”的人文景象。
第五阶段:破解二元,统筹城乡,以城带乡阶段(2002-2008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多予、少取、搞活”的方针,以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启航。连续5年出台一号文件,公共财政支出向农村公共领域倾斜。免除农业税,实行农业直接补贴,免费义务教育,在城镇已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在农村建立起针对农民的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以及住房保障制度等,这是中国社会进步取得的巨大成就。农产品持续大幅度增长,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农民收入增长提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开始改善。农民对工业化的多种贡献得到全面认可,在推进工业化基础上,城镇化加力提速,农民进城落户有所松动,新生代农民工、新市民的权益保障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城市和城镇数量扩张的趋势有所收敛,城镇质量有所提升,但城镇化总体上仍然落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特别是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城镇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在此期间,还形成了新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力量最大,农民的实惠最多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但仔细分析,却可以看到扩大幅度收缩的趋势。农民非农就业持续增加,收入中的非农收入占到“大头”。
第六阶段:破除二元,制度创新,互利共赢,构建新型城乡关系(2008年之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我国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必须把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作为国家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入最后阶段,但全国还有3亿农民需要进城。各地相继出台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措施,并探索实行居住证制度。土地改革、户籍改革、社保改革、财金改革、流通改革“五项改革”进入“深水区”,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建设摆上重要工作日程。这表明中国将全面进入“四新”时代,即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创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时代。
当前,中国城乡关系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1)同地不同权。与国有土地相比,集体土地权利受到很大限制。同样的土地不同的权利。并由此导致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不合理流动。(2)同城不同籍。农民进城居住,自食其力,务工经商,却得不到“市民待遇”。同在一个城市,却是不同的身份待遇。人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3)同居不同保。城是城、乡是乡。针对城乡居民,设置不同社会保障办法,面对城乡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存在巨大差异。(4)同难不同济。因户籍不同,同样的困难状况,得到的社会救济差别很大,农村的要差一等。越是穷人越是得到的救济少。(5)同命不同价。在各种死亡事故赔偿中,尤其是交通事故赔偿中,农业人口得到的远少于城镇户口。如此等等。城乡二元思维定势影响难以消除,人们常常坠入“二元陷阱”。按照中央部署,基本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大概还需要10年时间。
前工业化时期,虽然人口迁徙和要素流动并无制度障碍,但受生产力约束,城乡人口迁徙范围不大,规模较小,层次不高,生产要素相对简单且流动范围、规模和层次非常有限。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经过大工业、大流通、大市场、大分工,以及社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的洗礼,在新型城乡关系中,阻碍生产发展的制度因素基本消除,人口在更大范围、更高层自由迁徙,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自由流动,社会保障充分发展,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从以上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测量指标。从城乡关系状况可以判断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同时,通过构建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的城乡关系,也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状况,只是人类城乡关系中的一个小片段。
中国城乡关系简史
评论
编辑推荐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