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的CPI激起的“千层浪”


8月份的CPI激起的“千层浪”

       2010年9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CPI同比上涨了3.5%,立即引起巨大反响。标题为创了22个月新高的文章执言物价上涨太快,似乎中国已经陷入恶性通胀。谢国忠教授提出如果CPI继续上涨到5%,就会引起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更大泡沫。李稻葵教授和夏斌教授提出通过实行弹性存款利率以试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有大量文章认为CPI达到3.5%,高出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1.25个百分点,使银行存款利息为负,所以应该加息。尽管加息的呼声很高,但是央行并没有按照惯性在周末加息,另部分人失望。

    该不该加息,应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CPI快速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对症下药,才能治病。从8月份CPI的构成来看,6类商品价格上涨,2类商品价格下降。上涨幅度最大的食品价格,其次是居住类价格。通过计算可以发现,食品价格上涨对CPI上涨3.5%的贡献达到70%。由此可以下结论,CPI快速上涨的主因是食品价格上涨过快。食品价格上涨的起因是今年上半年地震、旱灾、水灾和虫灾频发的结果。因此,要控制CPI上涨,必须控制食品价格。二是加息会造成什么后果。上半年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处于高位稳定运行。投资高位趋稳、最终消费较快稳定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增幅继续回落,表明宏观经济正处于良好状况。如果这是加息不仅难以实现愿望,反而会破坏当前的良好形势。

    总之,不管物价过高否,加息绝对不是合适措施。

    实际上,相对于2008年1月的物价,现在的3.5%还不到其一半,根本就算不上高。但是相对于年初确定的3%的控制目标,我们会担心任务难以完成。然而,在中国增长、就业和物价之间的关系并不符合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当前为了实现一定经济增长和就业,即使物价目标不能完成可以理解。更何况还有4个月的缓冲期,现在还不能说目标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