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母校开学典礼


    2010年9月17日,正是母校华东政法大学举办2010级新生开学典礼的日子。
  应母校领导之邀,作为惟一的一位外地校友,我也参加了此次开学典礼。
  对我来讲,尽管我回过许多次母校,我也回过母校做过多次讲座,但作为校友回母校参加开学典礼还是第一次。为此,我感觉自然很兴奋、很激动。
  坐在主席台上,坐在母校领导杜志淳书记、何勤华校长、童西荣副书记的身边,顶着挂在高空的朝阳,望着次第迈步走过主席台的新生军训表演方阵,感到一股年轻的激情和朝气,感到母校人才辈出的荣耀与自豪,更感到自己作为老华政人的责任和使命。

何勤华校长讲话

  按照议程,在何勤华校长的正式讲话之后,就是各个学院领导的轮番上阵致辞。可以说,这也是本次开学典礼的高潮。各位院领导可谓各显其能,各具风采。有的院领导是即席脱稿,有的院领导则是准备充分,手中有稿。当然,博得学生掌声最多的还是法律学院院长刘宪权教授和经济法学院院长吴弘教授的演讲。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内容,为即将踏进法律之门的新生作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动员报告。刘宪权教授说,如果用犯罪构成的阶段理论来形容的话,在座的各位同学尽管不能用犯罪阶段来概括,但从时间上来讲是正处于学习法律的预备阶段。而吴弘教授则以一句“经济法经济法,既学经济又学法”的结束语,为各位新生留下了一段动人而诱人的佳话。
  我的致辞自然还是以调侃开头,以祝福结尾。考虑到时间太紧,我放弃了按惯例不事先写稿但为此次活动而提前认真准备的稿子,即席讲解了原稿中的两个问题。回京后,母校校办希望我提供一份原来准备的稿子。于是,我就结合现场致辞情况和原稿的内容进行了若干补充。于是,就有了今天博文中这篇稿子。


在华东政法大学201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词

1981级校友  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社副总编  刘桂明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校友、各位新同学: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站到这个讲台,代表华政北京校友会500位校友表达我们对母校的依恋和祝福,表达对各位刚刚走进华政校园的新同学的羡慕与祝愿。在我看来,与其说今天的活动是开学典礼,不如说是各个学院的推介会、动员会乃至展示会。刚才,我们看到了整齐一致的士兵方阵,看到了朝气蓬勃的军训表演,看到了庄严规范的升旗仪式,还听到了激动人心的国歌和军乐,听到了迈步走过主席台的嘹亮高昂的口号和心声。
  现在,我也利用这个机会对我目前供职的民主与法制社做一个广告。民主与法制诞生于1979年8月的上海,当时使用的刊号还是我们学校《法学》月刊的。为此,1982年《法学》要复刊时,不得不重新申请了一个新刊号。所以,我去法学会上班后,有关领导开玩笑说,现在《法学》又要交给你们华政了。从1990年迁至北京到今天,民主与法制社进京20年了。现在,它的发行量尽管无法不能与上个世纪的300万的高峰相比,但它还是以21万的发行量居于全国法制期刊的老大。由此看来,这是我们华政校友占领的一个特别高地,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多多投稿,将来不断地占领新的阵地,不断开拓新的园地!
  环顾全场,今天我的身份最特殊,因为我既是客人又是主人,我既是老人又是年轻人。相对于主席台上各位领导和老师来说,我是一个客人。但是,相对于在座的各位新同学来讲,我则是一个主人。为此,我代表老校友热烈欢迎各位年轻人来到华政,来到这个美丽的校。园;同时,在各位新同学面前,我可能是一位老人。当然,我也曾经自我解嘲,我是1981级校友中进步最快的人。因为15年前就有小孩叫我爷爷,所以,我已经提前进入了老年社会。尽管如此,我还是感觉到我也是一个年轻人。因为我与各位新同学一样,同样拥有年轻人的激情、热血、朝气、梦想。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第一次,今天这个美好的日子既是我这个老校友的第一次,也是在座的各位新同学的第一次。我是第一次在母校开学典礼上致词,而各位新同学则是第一次坐在这个经常举办重大活动的地方聆听领导、老师和前辈的重要讲话。显然,这是一个美好的时刻,也是一个难忘的时刻,更是一个可以载入自己人生的经典时刻。
  因为美好,因为难忘,所以,我至今还依稀记得29年前参加开学典礼的情景。29年前,我像你们一样年轻、一样英俊、一样潇洒。请大家不要以为我真的老了,其实我的心态还相当于现在的八零后;不要以为我们没有年轻过,其实我们那时年轻的感觉更好。比如说,那时的我们带着白底红字的校徽神气地四处溜达,比如说穿着那件咬牙买来但质量一般的校服到晚上睡觉时还舍不得脱下,比如说三五成群的同学走在中山公园小径上那股掩饰不住的骄傲姿态。
  或许大家觉得有些傻吧!不要惊讶,那就是我们那个年代,我们那个有些傻气但更有神气的青年时代。那一年,也是这个季节,也是这个时刻,但不是在这个校园,我与其他同学一道聆听了徐盼秋、曹漫之等当时的校领导对我们热情洋溢的欢迎、语重心长的叮嘱乃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引导。
  时光飞逝,一晃快三十年过去了。明年的此时此刻,我们1981级校友将在这里庆祝自己的“入校三十年,相识三十年”。各位九零后的小校友可能无法想象,三十年是一个什么概念,三十年是怎么过来的,三十年前究竟是一个什么时代。但是,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们,再过三十年的你们,肯定比我们过得更好,肯定比我们干得跟好。
  因为你们赶上了一个美好的时代,一个我们当年无法想象的时代,一个让我们这些老校友既羡慕又嫉妒的时代。你们看,信息化时代让我们之间竟然如此迅速快捷地相互沟通,网络化让我们之间竟然如此美妙神奇地接近,而科技化时代又让我们真正感觉到我们伟大祖国不断强大的骄傲与自豪。
  当然,作为校友,作为远离母校的校友,作为年纪越来越大的校友,其实最让我们骄傲和自豪的还是我们的母校,是我们美丽而精致,精致而厚重,厚重而大气,大气而务实的母校。正如一瓶香醇飘逸的老酒,封存的时间越长就越香,我们这些离别母校的时间越久就越思念母校、惦念母校、怀念母校。有人说,所谓母校就是自己可以骂八遍但不允许别人说个不字的地方。对此,我是既赞成又反对。赞成的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都不允许别人对我们华政说个不字;反对的是,母校怎么能去骂呢?不用说骂八遍,连一个骂字都说不出口,因为爱还爱不够呢!
  各位新同学,刚刚踏进这个校园,显然一切还感到陌生。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为对你们来说,大学还是一个刚刚一个从名词转变而来的现实。为此,我今天要跟大家交流两个问题:
  第一,大学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来,所谓大学,就是人生换乘站。在我们的一生中,为了到达理想的目标,我们需要不断选择换乘站。从走路换乘自行车,从自行车换乘公共汽车,从公共汽车换乘火车,从火车换乘飞机。为了追求自己理想的目标,我们从中学来到大学,来到大学这座换乘站,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而在四年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下一站换乘的人生目标;
  所谓大学,就是人生加油站。为了下一站,为了未来,我们需要不断给自己加油。而大学就是最好的人生加油站,当我们有些疲惫、有些迷茫、有些困惑时,就需要在这座加油站赶紧给自己加油。我们不仅要给自己的身体加油,还要给自己的心灵、给自己的智慧、给自己的思想加油;
  所谓大学,就是人生充电站。我们从走进这个校园到融入这个校园,最后到融入社会,当然需要一个过程。正如伟大的爱情,最初也需要一个相识、相知乃至相爱的过程。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我们的知识结构、我们的专业思维、我们的逻辑训练,需要不断充电。一个人只有到走上社会之后,才知道我们所有的知识基础和专业基础乃至学习方法,实际上都是在大学里基本形成的。所以,我们这些离别母校多年并正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工作的校友,无论何时,不论何地,无时不在以不同的方式感激和感恩于这座为我们不断充电、不断加油的心中的母校。
  第二,大学四年,我们应该锻炼什么?
  在这里,我需要告诉大家的是,在我曾经担任总编十多年的《中国律师》工作期间,凡是来自华政校友的稿子我都会特别多看一眼。只要能发的我都发了,即使看起来不能发的我也要绞尽脑汁地修改、竭尽全力地完善,然后再安排发表,最后许多稿子成了优秀稿。可以说,当年我发的稿子肯定是母校校友的稿子最多。同样,来自母校校友的优秀稿子也是最多的。
  当然,为母校作者一点点工作是不值一提的。真正需要大书特书的是我们许多活跃在政法战线、驰骋于经济领域、奔波在传媒岗位、行走于欧美世界乃至致力于教学科研的校友。他们是华政校友的骄傲,是华政学子的标杆,是华政成就的丰碑。在这些校友之中,有的已经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岗位,有的已经成为影响一方、恩泽一方的党政领导,有的已经成长为既有经验又有智慧的大法官、大检察官乃至大律师,有的已经荣获国家重要荣誉称号……
  在我个人看来,他们能够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都不是偶然的。除了母校的教导和培养,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具备的本领和能力。这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交流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大学四年我们应该注重锻炼和提升三种能力:
  一是永远保持一颗进取心。在我个人看来,进取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本能力。所谓进取心就是对前途、对目标、对人生和理想,永远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进攻的姿态、前进的状态。一个人有了进取心,才能不断地挑战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这颗进取心不仅表现在学习上,也表现在思想上,更表现在行为上。所以,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成功一点点。换句话说,我们每天一点点的进步,就是历史的脚步,就是人生的踏步,就是社会的进步。
  二是永远坚守一份责任心。我们都知道,权利和义务永远是对等的,而义务就是责任的代名词。所谓责任,就是勇于担当,就是勇挑重担。对于我们法科学子来讲,我们要不断训练自己如何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法律负责,如何对权利负责,对承诺负责,对职业负责,对团队负责,对自己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负责。我认为,有责任心的人,必然是懂得敬畏和感恩的人,是知道底线和高压线的人,是了解并分辨显规则和潜规则的人。
  三是永远追求一种包容心。如果用我目前所在的民主与法制这个刊名来解释什么叫包容,也许更加贴切和对路。我们知道,民主实际上不仅是一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程序模式。而法制则是一种制度、一种方式。我认为,民主与法制就需要一种包容的胸怀。但是,包容的前提是宽容,包容的结果是兼容。宽容的是一种不同,而包容的则不仅有不同,更有反对和质疑。那么,兼容就不仅包含不同,更包含反对和质疑。可以说,没有包容就没有民主,就没有法制。对于各位同学,我们实实在在的包容就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我们看到,每个宿舍都有来自其他地方的同学。所以,不同性格、不同风格、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家庭条件、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在一起,更需要相互之间的包容和理解、尊重和帮助。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最后我向你们表示一个祝愿和希望。我希望我们各位新华政人,通过四年大学生活的培养和训练,成为一个大气、大度乃至大写的人,一个有进取心、有责任心、有包容心的人,一个勇于探索,勇于探索、敢于担当、善于组织和协调的人。
  我相信你们能够做到.
  谢谢大家!

2010年9月17日于华政松江校区  


 

华东政法大学2010级新生开学典礼议程

时  间:2010年9月17日(周五)8:00
地  点:松江校区体育场
主持人: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武装部部长闵辉
议  程:
一、升国旗、奏国歌
二、介绍参加开学典礼的领导和嘉宾
三、进行2010级新生军训汇报表演
四、校长何勤华教授讲话
五、各学院领导致欢迎辞(法律学院、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外语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六、81级校友、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社副总编刘桂明先生致辞
七、校学生会主席王振宇同学发言
八、新生代表经济法学院1015班姜秉曦同学发言
九、奏唱校歌
十、宣布华东政法大学2010级新生开学典礼结束

 

我校2010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9月17日上午,我校2010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在松江校区体育场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杜志淳、校长何勤华、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童西荣、副校长顾功耘,我校81级校友、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社副总编刘桂明,武警部队驻我校选培办主任宋云超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领导出席了开学典礼。学生处处长闵辉主持了开学典礼。
  在首先开始的军训会操中,分列式表演气势恢宏、整齐划一,充分体现了新生的飒爽英姿和蓬勃朝气。随后,何勤华致欢迎辞,他代表学校对2010级新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学习是进入大学的首要任务,希望同学们确定好自己的学习目标,为了传承华政精神、追寻理想、担当责任而努力学习、刻苦研究,不断超越自我。各学院领导分别代表学院对新生提出期望和鼓励。刘桂明作了饱含深情、热情洋溢的发言,他提携后辈的殷殷情怀和谆谆教诲感染了在场师生。校学生会主席、新生代表也分别发言,他们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纷纷表示会用华政人特有的方式感受青春的春华秋实,书写人生的翰墨丹青。

  开学典礼后,我校2010级新生即将正式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3200多名新生将在华政园度过他们宝贵的大学时光和美好的校园生活。(校办)

(载自:http://www.ecupl.edu.cn/intro/news/showdetail.asp?id=102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