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4
岑霭咏答:
(1) 我认为以上分析并不正确,因为当中存在以下谬误。
(2) 区位谬误:指以区位为单位的结论应用在区位个体的错误。
(3) 该调查的主题是“1000座城市IT就业者的性别比例与初始工资”,可见分析单位是IT行业【分析单位其实应该是城市】,但结论却是“IT行业中女性的工资比男性的工资要高”,结论却归于行业中的个体——女性或男性。事实上,真正的结论是要比较的是女性比例高的IT行业的工资与男性比例高的IT行业的工资【注意分析单位的问题】,女性比例高的IT行业的工资高,不一定代表女性工资高,可能在女性比例高的IT行业中,高工资的都是男性。
(4) 研究题目含糊不清,题目说的是“初始工资”,结论却是“工资”,究竟什么是初始工资,什么是工资,负责研究的同学也没有说明它们各自的含义及相关关系。另外,关于性别比例高也没有相关标准,究竟要怎么才算高,某性别比某性别高多少等资料也没有说清楚。
【细致地分析,其实还有很多的问题。回答问题的层次需要注意!】
三、5
【前一段时间抄的,记不住那位同学的回答了。】
(1) 实验法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研究方法,通过用自变量刺激因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提炼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调查研究是运用自填式问卷、电话访问、访谈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以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的方法。
(2) 信度是指同一种方法重复测量同一对象得到相同结果的可能性,效度是指观察结果与一般被接受的概念含义之间的相关程度。
(3) 实验法存在内在无效度和外在无效度两大问题。内在无效度指实验结果未能反映实验本身,实验结果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选择偏好、历史事件、受试者的情绪、智力的成熟、实验本身让受试者成熟,向平均值回归、测量工具、对照组受到污染等状况都可能造成内在无效度。对内在无效度的解决,实验法采用对照组和实验组,并在两者间随机分配受试者解决,外在无效度是指实验情境无法反映社会现实,无法推论到社会情境中,特别是当实验环境与刺激本身发生交互作用的时候,参照所罗门四组设计,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而不前测,只要两组的受试者是随机分配的,具有相似特征,就可避免外在无效度。
(4) 实验法的优势在于其严密的逻辑性和可复制性;成本小,将变量独立出来,能更清晰说明因果关系模式;但也被批评认为造作。
(5) 综合以上描述,实验法更适合解释性研究议题,探索某种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和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说明为什么。
(6) 调查研究运用的方法是依靠结构性的问题获得资料,无论是自填式问卷,电话访问还是访谈调查,调查研究对研究中抽取的样本都提出同样的问题,是标准化的操作。是明确的测量。能描述大样本总体在某特征上的分布,对测量很有用、信度高。但标准化也导致削足适履,显得肤浅,调查缺乏弹性,无法处理新变量,很少反映社会情境,也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比如访员的影响。
(7) 综合以上特点,调查研究更适合描述性、探索性的研究议题,虽然在解释性研究中也可采用。
(8) 信度和效度常常有紧张关系,明确的可信的调查方法提高了信度,但会造成概念含义丰富程度的减损,降低效度。如果允许概念多元的丰富的含义存在,则就概念如何运用达成共识的可能性降低,造成信度的损失。对实验法和调查研究而言,实验法有内外在效度问题,但有可复制性,调查研究的信度强,效度弱。实验法更适合解释性的研究议题。调查研究更适合描述性、探索性议题。
解决信度和效度的紧张关系,可以采用多种测量方法测量研究对象不同方面的特征。比如,我们可以在研究中将调查研究和实验法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的不足,提高社会研究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