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钱处方”不再是孤本


  

  不久前,常州第七人民医院的徐医生开了一毛钱的处方药医治好了16个月大女童的病,在社会上引热议,有人认为在金钱至上的年代,这样的案例极具教育意义,也有人认为这是院方在制造宣传效果,更多的人则认为这只能是个案、是孤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宣城市中心医院再现“一毛钱处方”医治好老人的头痛病,说明“一毛钱处方”绝非个案、绝非孤本。不管是常州市的“一毛钱处方”,还是宣城市的“一毛钱处方”,其意义重大。

  首先,“一毛钱处方”彰显了医德。百姓怕去医院看病,主要原因在于看病贵,一个小小的感冒,只要到医院,动辄需要几百元乃至上千元。更为可怕的是,现在的医生看病用的是“排除法”,借助医疗器械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纵使患者生的是普通的小病,医生也要你做全面的检查,只到排除你没有生其他病,才认定你生了小病),难怪有人说,现在的医生好当,全然不用动脑筋。如此一折腾,患者却承担了高昂的医疗费。医生能开“一毛钱处方”,是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利益至上的体现;是其本着事实求是、从实际病情出发开药方的体现;是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体现,彰显了医德。

  其次,“一毛钱处方”颠覆了药越高级越好的思想。目前,大多药业公司热衷于制造新药、高级药,甚至有的药业公司将旧药、基本药物改头换面,冒充新药、高级药高价出售。“一毛钱处方”说明只好对症下药,基本药物疗效依然很好。其实,根据药理,只要能治好病,药越低级越好。因为,当病原体对低级药有抗药性之后,还可以用高级药医治,若一开始就使用高级药医治,当病原体对高级药有抗药性之后,再想治疗病原体就难上加难了。使用基本药物治疗疾病还有最重要的一个优点,就是省钱,这是深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再次,“一毛钱处方”说明“医改”初见成效。为了解决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难题,近年来,国家在这方面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催生出了“医改”。“医改”的重点,一是解决基层医院医生的吃碗问题;二是实行医、药分开;三是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一毛钱处方”就是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具体体现。

  随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特别是医德教育的加强、“医改”的落实,相信“一毛钱处方”案例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