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支持“流动菜摊”解禁
本报主笔 刘长杰
10天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措施。当天,各大媒体以“国务院出6措施保障蔬菜价格稳定”为题,对六大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10天过去了,蔬菜的价格并没有因为“6大措施”的实施而显著下降。相反,在沈阳,有些品种的蔬菜,比如叶菜类,即便价格一直高启,菜贩们仍旧抱怨无菜可进。显然,与工业化流水线组装生产不同,农业生产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业。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往年夏季物美价廉的蔬菜,今年为何这样贵?
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出的理由是:近年来一些地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弱化,措施不落实,蔬菜生产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流通设施能力不足,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等问题日益突出;今年入汛以来洪涝灾害频发,也给蔬菜的生产供应造成一定影响。
首先,我们承认“入汛以来洪涝灾害频发”是造成全国蔬菜价格高启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流通设施能力不足,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也确是造成蔬菜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第三,“近年来一些地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弱化,蔬菜生产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我们认为这只是造成蔬菜供给量减少、价格过高的原因之一,而非重要原因。尽管政府搞“菜篮子”工程和蔬菜组织化生产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个政策毕竟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有违市场经济规律;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凡中国市场供应充足、物美价廉的大宗商品,从短缺到充足,都是靠市场力量解决的,这一点无论从粮食、蔬菜、肉蛋奶等农产品,还是从纺织品、钢铁、水泥等工业品的产业发展历史,均可得到验证。
政府搞“菜篮子”工程和蔬菜组织化生产,从一个方面看,是解决蔬菜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等问题的良方;然而从另一个方面看,政府支持下的蔬菜组织化生产,又是造成蔬菜局部供应过剩和农民“卖菜难”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毕竟,吃哪几种蔬菜、何时买菜吃菜、一顿吃多少菜等等的琐碎问题,均非政府计划力所能及之事。政府支持,毫无疑问是一把双刃剑,这也决定了国务院为何着重强调“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把解决当前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从保障城市居民吃到物美价廉蔬菜的角度出发,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政策,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等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我们都是支持的。而在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上,我们认为不但要严肃查处捏造、散布虚假价格信息的行为,还要通过多种信息发布形式,真实透明地公开主要蔬菜品种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让农民尽早获悉蔬菜供求关系,尽快安排生产有利于缓解市场供求关系趋紧的蔬菜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
最后,我们支持国家制定完善蔬菜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加强城市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等的建设,尤其支持“在特定时段为流动菜摊开辟专门销售区域”的提议。在今年5月25日本报刊登的《蔬菜价格并不违背市场规律》评论中,除了鲜明地提出“蔬菜的供应,应该依靠市场的力量进行调整,而不是政府的有形之手”的论点,还客观分析了蔬菜流通环节中运输成本和菜店摊贩人力成本的居高不下。
此次国务院提出“在特定时段为流动菜摊开辟专门销售区域”,可谓切中时弊,农民一天两次“从田间地头到流动菜摊”,既减少了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又降低了管理成本;在避免菜店租金支出的同时,还节省了菜贩人力成本计入菜价;更为可喜的是,流动菜摊的参与竞争行为,很大程度上具备“鲶鱼效应”,在改变蔬菜流通现有多层格局的同时,或将大步减少原有蔬菜流通企业的经营层级,让他们未来的营销管理变得更加“扁平”。诚如是,加上国务院六大措施的力量,困扰农民的“卖菜难”和居民的“买菜贵”问题,或可大大缓解。
***注:此为发表于20100827时代商报三经论坛评论的原文,发表时http://epaper.lnd.com.cn/sdsb/20100827/index.htm略有改动。
我们支持“流动菜摊”解禁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