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师生关系在于主、客观的共同改造
张恒亮
昨天,《中国青年报》刊载了《师生关系颠覆,老师取悦学生》的报道,其中指出:“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阵痛,……师道尊严正在萎缩……”这一现象从另一角度暴露出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如果说,应试教育、学费畸高、学官现象揭露的是教育的行政化严重、市场化不足的问题,那么此现象则反映了尚不足的市场化对师生关系的冲击。
两边都是悬崖,进退失据,这可怎么办呢?在笔者看来,有限的市场化可能是比较好的解决途径。首先,我们要毫不动摇的推进教育市场化改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把学校变成像企业一样的市场主体,但是,市场化的理念必须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心中确立,比如《师》文中指出,一些老师认为,发生改变的原因是“市场经济”被引入学校之后。学生是现行教育的消费者,学生的学费养活了学校和老师,因而应当是学校和老师的‘上帝’。学生及家长能有这样的看法及理念,我们应当肯定和支持,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即你就是为学生及家长提供服务的,就是应当让他们满意。只有当教育提供者树立了如果不能提供合格甚至满意的服务时,自己的利益也将随之受损的观念后,他们才能真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提高办学效率也才成为可能。当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让教育提供者的学校及教师都稳定地树立这一观念,只有建立相应的教育教学体制。所以,笔者一直认为,一流的教育不仅仅来自于一流的教师,更关键的在于一流的体制。为此,从教育券制度到特许学校规则,世界各国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
其次,我们应当看到,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能简单地以客户(尤其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满意为原则,前面,我们一直探讨的是客观性的问题,即如何创造出公众或社会满意的教育产品,这里,我们的主观观念也需要相应改造,即什么是令人满意的教育产品?它并不能简单地与一般地商品进行类比。即只要客户满意即可。教育产品的目标在于促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这一目标与简单的客户即时满意相比,更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是更深刻地教育产品的目标。因此,真正的教育目标并非简单地让客户满意,有时还可能令客户痛苦,但从客户的长远、全局来看,却是对的。比如适当地批评及惩戒,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好的成长。这才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如此说来,重建合理的师生关系,也需要作为客户的家长及学生(尤其是家长)能够改造自己的观念,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才真正令人满意地教育。
为此,就笔者的设想,参照美国广泛实行的特许学校制度,我们的办学体制可以实行类市场化的承包制,即由学校管理人或有理想的教育家承包某所学校,由政府代表、家长代表组成董事会与承包者签订三到六年的办学协议,科学的制订并细化办学目标,并依此制订相应的奖惩措施,学校经费由政府依学生人数按生均经费划拨到学校,承包者有用人、财务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同时,由家长代表、教职工代表组成监事会,监督学校的日常运作,并最后向董事会报告。如此一来,就可以既实现有效率地办学,同时又能构建起合理的师生关系。
作者系学业规划与升学决策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