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卖房招谁惹谁了?


摆摊卖房招谁惹谁了?

 

李宗苗/

 

银行在电影院门口摆摊卖卡,我们认为正常,没有人冷嘲热讽。

 

保险公司在小区摆摊卖保单,我们认为正常,没有人冷嘲热讽。

 

报社在住宅大院摆摊卖报,我们认为正常,没有人冷嘲热讽。

 

但是,当开发商在超市在地铁口摆摊卖房,我们有的人不干了,冷嘲热讽有之,幸灾乐祸有之,颇多困惑与质疑。

 

南京一家品牌楼盘在江宁欧尚超市一楼电梯口搭建了一个临时售楼处,向逛超市的人兜售房子。居民和媒体因此有些困惑:这么大牌的地产商怎么变得这么低调亲民了?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上海。前段时间有上海市民给媒体打电话“报料”称,在某大型超市门口发现开发商“突然”派单售楼,那感觉,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只能说,在南京,在上海,甚至长三角绝大多数城市,由于居民的购买力太强,需求旺盛,房子根本就不愁卖,以致只要开发商稍微放下点身段,作为购房者的我们反而觉得稀奇,浑身不自在,似乎哪儿出了问题。

这就是问题。

 

住宅市场的供不应求局面,使得供求关系越来越扭曲:理应是开发商去“求”购房者的,变成购房者“求”开发商卖房给他。

 

这种不正常,在2008年楼市进入“冰川季”时得到了扭转。那时,整个行业陷入了集体迷茫的可怕状态。部分好日子过惯了的开发商,选择了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做法,自暴自弃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举例,当时南京新街口一个陷入滞销的高端住宅项目,干脆售楼处关门放起了长假;江北绝大多数楼盘,宁愿扎堆狂打“价格战”,也不愿跨过短短的长江大桥主动去主城“扫楼”揽客;不少在售楼盘旺市时推出的报版广告,淡市下依然故我,在凛冽寒风中继续挥霍让人心痛的青春。

 

姑且不论前面讲到的那家开发商摆摊卖房的效果怎么样,就它这种努力和尝试来说,这种积极应对,逆市中求发展的职业精神,是值得鼓与呼的。

 

我们太需要这样一种职业精神和氛围了。淡市下,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心态,拧成一股劲的团结,以及不怕苦不怕累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乐观情怀。作为销售人员,更应将自信与微笑传达给客户,哪怕他不买楼。遗憾的是,我们的购房者有时还不得不忍受来自一些售楼处的恶劣的服务,即使是总价过千万的豪宅,即使在眼下淡市。

 

竞争使人进步,竞争使行业进步。在南方,我们常常耳闻目睹开发商、代理商为打破僵局赢得成交,而打响的一场场漂亮而艰苦的“战役”。对于他们来说,“坐商变行商”的说法太过“书生”和矫情,他们喜欢用“扫街”、“扫镇”、“鸿门宴”等坊间生动词汇来概括“地毯式营销”的精髓,以及他们亲历的酸甜苦辣。这种南派作风,在南京能落地生根,甚至发扬光大吗?

 

万通董事局主席冯仑给房地产行业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把每一天都当苦日子过,这样的话,你天天过的都是好日子。过惯了好日子的人,一旦过起苦日子会手足无措,惶惶不可终日。过惯苦日子的人,任何困难和挑战在他面前只不过是他证明自己的又一个精彩舞台。

 

当“调控”成为楼市的一种常态,任何一次昙花一现的反弹行情我们都应该珍惜,而随着“房子不愁卖”好日子渐渐离我们远去,丢掉幻想,丢掉抱怨与冷嘲热讽,是我们出击迎战的关键一步。(专供《扬子晚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