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品安全再次让人担忧,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大家本希望能够乳品行业的产品质量会大有改善,现在看来让人失望:蛋白质含量,新国标中,蛋白含量每100克含2.8克,这个数字低于国际标准3.0克,也低于1986年旧国标的2.95克;争论焦点之二是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新标准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被业界惊呼为一夜倒退25年。
我认为中国乳品产业的“大跃进”是可悲的,技术跟不上,却要硬上,这和大炼钢铁时代没有什么两样。而标准太高,国内乳品业达不到自然就想用“替代法”蒙骗过关,也算是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为什么就不能按照科学的方法提高蛋白量?美国的奶牛都是吃玉米,那怕是基因改造的玉米,而中国另一方面却以基因农副产品不安全为理由,拒绝引进基因改良技术,农田地越来越少,自然是因为房地产开发占用了大量土地,而农副产品价格远不如房地产开发合算,加上中国低成本运营的思想,低价格竞争市场的因素,有谁愿意更多地投入。其实中国也可以到美国采购玉米,甚至在美国购买土地自己经营玉米,解决农地和原材料的不足,又能学到新养奶牛的技术。如果高质量的奶制品,相信中国有足够的消费群愿意支付更好的价格买安全可靠的高品质产品,这就是为何国内消费者愿意购买国外品牌的产品,难道食品安全不值得多花一点钱吗?
中国的制度和系统上还是问题不少,降低标准可以让不少企业生存下来,却把乳品的安全性降低,风险性增大,万一再出现“三聚氰胺事件”,岂不是国家损失更大,或者只好把国内的乳品市场让给国外品牌的产品。不可思议的倒退,中国的产品如何成为让人信任啊?可悲!谈什么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