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日,国土部把房企囤地名录移交银行,将遭限制贷款。开发商仍继续坚守“死扛”战略,直扛穿“政策底”才肯罢手。例如北京开发商具体“过冬术”则五花八门:有的借助丰厚老本犹自逍遥,有的遮遮掩掩许久后忍痛降价,有的苦于利润变薄萌生它求,还有的借助捂盘惜售、价格同盟等边缘手段,捍卫楼市“盛宴”。目前开发商成了政策调控和开发商的众矢之的,地价越来越高,利益纠葛难以脱身。毫无疑问,开发商资金链能撑多久,就可以“死扛”多久。
的确如此,开发商凭着前期所赚“卯吃寅粮”就资金不紧张,另外是减少拿地的速度。2009年81家A股房企预收款收入同比增速达到106%,创下近四年最高水平,为今年开发商业绩奠定良好基矗,尽管近期开发商资金来源增速回落,企业在此轮调控之前有了较充足的资金储备,即使维持现在的市场情况,再撑3-6个月问题不大。此外,在调控前期,不少公司在一些二线城市“攻城略地”,这些城市楼市受调控政策影响相对要小,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资金链的顺畅。未来开发商可以通过放缓拿地速度来缓解资金压力,这是短期内开发商较有“底气”的原因。
但如果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金额继续维持低位,政府后续对开发商资金进行从严管理,一些开发商即使不拿地,也可能在三季度出现资金紧张。例如为了应对销量下滑、资金回笼的困境,地产商们已经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打折促销活动,例如万科在其6月销售简报中明确表示,万科各大城市项目已经降价15%。
自4月份出台楼市新政以来,本轮楼市调控已经走过三个月,主要城市的房价上涨脚步已有所减慢。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4%,涨幅比5月份缩小1.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5月份上涨0.2%。而广州市6月份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1700元/平方米,环比下降9%,相比近期价格峰值13254元/平方米(2月均价)降幅更是达到12%。在调控政策的重压之下,房价已经降温少许。所以下半年价格下降是肯定的,并且幅度在10%—30%。
目前开发商应对楼市成交低迷,“死扛”成为开发商的普遍策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下降0.1%,楼市调控效果初显。但多数城市房价下降幅度毕竟有限。楼市未来向何处去,僵局何时打破,成为各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至于降价传导途径,可能沿着“偏远盘”至“中心盘”,从“纯新盘”到“老盘”,从“无资源支撑盘”到“有资源支撑盘”演绎。但是,行业内有些中小型开发商,在调控政策出台前为迅速扩张而高价拍地,这些企业很可能在下半年加快楼盘开发,低价销售以加速资金回笼。
例如,在楼市遇冷成交量日渐走低的形势下,为了增加销量,越来越多的楼盘开始用各种促销方式来吸引购房者的眼球。8月1日,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一处楼盘推出一项“买公寓送游艇”的活动,消息一出吸引了众多购房者的目光。如果购房者不想要豪华游艇,则可以抵充50万元购房款。购买公寓配送私人游艇的做法,这在苏州尚属首例。
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已经有众多地产商最近开始向内部员工提供比平时低得多的折扣价,鼓励公司职工购买楼盘房源。在开发商被不断质疑资金链问题的2005和2008年,他们正是利用公司内部员工的购房资金来换取足够的现金,撑过楼市低谷阶段。
例如,地产商们一边对外宣传资金依然充沛,一边却将楼盘销售目标瞄准了自己的员工。目前上海众多开发商正再次沿用2005年和2008年两轮楼市低谷时期的市场策略,以内部折扣价售楼给自己员工,以回笼现金,撑过楼市寒冬期。由于市场不济,大量不愿意明显降价的开发商更愿意采取内部销售,只要能够完成预定销售额,就能够避免对外大幅降价所带来的“不必要风险”。
地产商们急于出货揭示出看似稳定的现金流状况下的资金隐忧。从国内融资环境来看,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尤其是今年4月新政颁布以后,开发商的国内融资途径遭遇围堵。由于2009年三季度开始地王现象愈演愈烈,打击囤地捂盘现象成为当时调控政策的重点。国土资源部随后介入房地产企业上市和再融资的审批,主要负责审核上市房企土地是否存在违规现象以及是否符合融资条件等。
此后,以招商地产(000024)和万科(000002)为首的上市房企近700亿元增发申请即告暂停。尽管政策迄今尚未对上市公司的各类国内融资途径全面封锁,但对于土地储备消化周期较长的大型房企而言,无异于告停。因而,今年以来,各家房企纷纷选择非常规渠道融资,一方面积极寻找海外合作伙伴、与外资银行签订贷款,一方面通过高息公司债手段确保顺利融资,国内上市的公司也尝试以与各投资机构成立基金的形式觅得资金支持。由于国内融资环境的恶化,2010年上半年十大房企共计融资323亿元,仅占去年全年融资额的25%。
投资客——这股来自温州、浙江、山西以及全国的权贵资本,他们已经逐渐成为了房地产市场的庄家。手握原始积累、对政策的嗅觉敏锐加上对不成熟市场的投机天赋——让他们在房地产市场如鱼得水。不论楼市调控的方法有几多,出发点通常都是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抑制投资性需求。从去年年底开始的调控至今,政策到底有没有将炒房客真正地驱逐出市场。楼市新政满三月有余,北京楼市出现交易量萎缩。房价上涨阶段投资客蜂拥进入的一致性已经被打破。
随着楼市新政细则的出台,市场已经开始从集体观望阶段进入部分交易恢复阶段。投资客阵营已经从之前抛售逐渐出现分裂——抛售、等待、抄底。在4月中旬“史上最严”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投资者再不敢铤而走险,似乎终于放慢了炒房的脚步。沪上投资的热点板块,如黄浦区、普陀区等近期二手房成交量分别下降了70%、50%。大部分投资客已经被挤离市场了。去年年底出了调控政策以后,还是有投资者在市场上活跃,但是4月中旬‘新国十条’出台以后,到目前,投资者几乎已经完全撤离市场了。自住改善性需求的买家和投资性的买家比例一般是7比3,但现在这3成以上的投资者已经不见踪影。
例如广州珠江新城的所有地产中介都在为如何维持生存而苦恼。新政出台后,投资客集中的珠江新城的二手成交量已大幅下跌了近七成,但投资客依然不肯轻易降价,最多15%的让利幅度令很多物业面临有价无市的窘境。虽然恐慌性的大范围抛售现象还没有出现,但也有一些专业投资客承受不住压力而选择“清仓”。由于温州客放出的都是豪宅物业,总价较高,均为250-400万左右,而且价格让步不大,所以至今连一套都没有成交。新政后,看楼的客户减少了70%,“基本没什么人看楼了”,虽然一些投资客抛出的物业价格有所下调,但买家依然缺乏入市信心。
例如深圳现在投资市场不活跃,炒房者基本都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出现大量抛售,因为前期已经有投资者出货,当然,也有一些投资者的房子套住了,但是这批投资者的实力都比较强,所以没有大幅度降价卖房。新政出台至今已有月余,经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中投资客最集中的版块,在史上最严厉调控政策面前,投资客团体已开始分裂,部分选择了割肉退场,部分观望,另一部分依然坚守。 在调控加码的北京,投资客愿意以更大的让利幅度套现离场;而在地方细则温柔出台的广州、深圳,不少投资客已经放弃抛售想法;物业税呼声最高的上海市场,他们以观望来等待可能落地的利空细则.
开发商誓“死扛”扛穿“政策底”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