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汽车比电动汽车更靠谱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公告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目录,对于燃油消耗低于标准值20%的车型给予每车3000元的优惠补助,第一批目录中共有71款车型榜上有名。
这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鼓励措施,我们从中看到了国家对汽车未来发展方向或技术路线的明确引导,那就是不仅要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更要重视传统内燃发动机汽车的节能技术进步。这也是一种面对现实、行之有效的有力举措。
新能源汽车,或者说纯电动汽车(最新定义:混合动力汽车已不算是新能源汽车),就好比是天空中的明星,虽然好看和耀眼,但离现实确实有点遥远,我们不知何时才能摘得。电动汽车的大批量流行还需要依靠很多技术突破,比如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减缓电池能量衰减速度、增长电池寿命等,而这些技术突破是不可计划和预见的,只能靠艰苦钻研和运气了。以目前的电池技术水平,无论如何设计和制造,电动汽车都很难和传统的内燃发动机汽车同场竞技。因此,电动汽车只能作为我们努力奋斗的长远目标,一时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面对能源日渐枯竭的局面,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做点什么能够立马见效?毫无疑问,在现在传统内燃发动机汽车上进行技术挖潜,可能是最现实、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了。因为目前汽车上消耗的燃油有大约69%都做了无用功,其中46%左右用于汽车自身的损耗,23%左右用来克服外部行驶阻力,只有31%左右的燃油最后转化为驱动汽车前进的有效动能。可见,目前汽车的节能潜力非常巨大。试想,如果能将燃油利用率再提高10%,那么相当于可以减少燃油消耗30%,堪比发现几十个大型油田。
即使现在同在市场上销售的汽车,它们的燃油消耗水平也参差不齐,同级别车型之间燃油消耗相差10%比较常见。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是衡量汽车技术水平的最主要标准。如果说我国的汽车技术水平仍技不如人,其实就是指在节能环保方面我们还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不少人非常看好我国的电动汽车前景,认为在传统汽车领域上我们可能永远追不上人家,只有在电动汽车上我们才可能制造奇迹,超越他人。这有点像是赌博,将赌注压在了无法预料的电动汽车上。好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非常理性和冷静,仍将节能汽车作为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和鼓励对象,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没忘脚踏实地。